要分析刚刚结束的台湾“五都选举”结果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可能影响,专家们一般都会将分析和推论分成两个层次:微观层次,针对台湾内部各方政治势力特别是具高度影响力的个别政治人物及其代表的派系,分析选举结果所造成的最新权力对比和变化趋向;宏观层次,分析“五都选举”结果对台湾海峡两岸四地关系,甚至亚洲地区中美之间的权力均衡现状,造成什么样的显著影响。但是,不管如何,在分析和推论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台湾五都选举的基本性质和具体意义何在。
未来政局风向标
所谓“五都选举”,其实是指台湾“行政院”直接管辖的台北市、新北市(即以前的“台北县”升格而成)、台中市(由原来的“台中市”和“台中县”合并升格而成)、台南市(由原来的“台南市”和“台南县”合并升格而成)和高雄市(由原来的“高雄市”和“高雄县”合并升格而成)五个具有“大都会”(metropolis)性质的“直辖市”所进行的“市长、议员及里长选举”的简称。就选举的基本性质,亦即根据这次“五都选举”要选出的公职人员性质来看,其实是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地方行政长官”(市长)、“地方民意代表”(市议员)及“基层公职办事人员”(里长)的“地方选举”,并未牵涉到台湾最高当局的政权更迭,其重要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可是,由于“五都选举”的总体选民人口约占全台湾总体选民人口的六成(59.56%,台湾“内政部”户政司截至2010年7月底的统计数字),可能当选的市长候选人都是蓝营(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和绿营(民进党、台联)的重量级政治精英,选举结果不但牵涉到未来蓝绿政治版图的变化,更被视为2012年“总统”大选的前哨战或者马英九政府的一场期中考试,甚至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因此,才会格外受到台湾内外的重视。
在选举制度方面,三项选举各有不同。市长选举采“大选区单议席不可让渡单一投票制”,亦即“不是全有,就是全无”的“PK淘汰制”,这对同属大党的国民党和民进党较为有利,小党或无党派候选人很难当选;市议员选举采“中选区多议席不可让渡单一投票制”,此制度对小党候选人较为有利,因为只要选区中有百分之十至二十左右的选民(视席位多少而定)支持,便可顺利当选;里长选举采“小选区单议席不可让渡单一投票制”,与市长选举类似,但政党因素影响不会太大,最主要是看候选人平时在选区(里)内的服务是否令过半数以上的居民满意。
就选举角度来看,市长、市议员和里长三项公职人员之间的关系是:里长不但是市长在政府基层落实政策的公职人员,还是选举中最重要的拉票助选人员(椿脚);市议员不但平时要监督市长(市政府)的工作,还要担任本党更高一级选举人(市长、“总统”、立法委员)的椿脚;市长利用市政资源去帮助本党的市议员及下级的里长获得政绩,更要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或立法委员候选人拉票助选。
国民党仅仅惨胜
此次“五都选举”,从席位来看,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得三席(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民进党得两席(台南市、高雄市),国民党以3:2险胜民进党;市议员选举方面,国民党130席,民进党130席,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总席位首次打成平手,改变了过去多年以来国民党席次较多的局面;里长选举总计来说,仍是蓝营支持者较多当选。
从总得票数来看,国民党总得票数(336,9042票,占44.54%),比民进党(377,2373票,占49.87%)少了约40万票。不过,如果考虑到高雄市选举中,由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站台助选及弃保效应而跑到(原民进党高雄县县长)无党派候选人杨秋兴身上的约43万多票,蓝营和绿营的总得票数应该是打成平手。
一般来说,影响选情的主要因素至少有四项,即候选人、政党、政策政纲和突发事件。在这次“五都选举”中,四项主要因素都不断出现和发生作用,尤其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之子、党内外形象都相当良好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连胜文被新北市永和市黑帮分子“马面”枪击头部重伤的事件,将投票率从本来预计的60%至65%,拉高至70%左右,影响选举结果最为明显。枪击案的发生令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的蓝绿对峙局面基本盘(60对40或55对45)马上恢复过来,不但令苏贞昌败给郝龙斌,还令蔡英文无法拉倒朱立伦。
如果综合所得席位和总得票数两项最重要的指标来评比,这次国民党即使是胜利,最多只是一次止跌回稳的“惨胜”,从过去两年连续四次选举惨败后,可以暂时喘一口气而已。至于国民党日后能否慢慢回升,谷底反弹,还要视未来两年马英九政府陆续推出的种种政策,是否能够“利好”大多数台湾人民,同时令人民感觉得到经济真的有所好转而定。
对国民党来说,比较有利的是保住三个大型都市(台北市、新北市、台北市)的行政长官(市长)职位,可以继续利用三大都市的庞大行政资源,在未来两年到四年,以空间换取时间,加快培养2016年可与民进党候选人一拼的政治新生代出来接班。
对民进党来说,该党能从2008年“总统’大选惨败给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约220万票后的分崩离析中很快地恢复元气,连胜数场,迄今仍然升势未停,在最具未来“总统”选举结果指标的总得票数(得票率)上超越国民党,应是许多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交叉影响所致。
客观原因是台湾内部经过陈水扁在台上执政的八年折腾,经济一直向下寻底,再加上全球金融海啸引起的经济衰退对台湾经济打击极为严重,换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党继任上台,都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逆转颓势。
主观原因则是蔡英文的领导有方,不但迅速与“台湾之耻”陈水扁彻底分割,还逐步修正激进台独路线,不断向中间选民靠拢,在大陆政策上亦不再“逢中必反”等等路线转变有关。
但是,民进党能否将今次“五都选举”的胜利成果,延续到2012年3月,转化成民进党的选票,未来两年之内却仍然存在很多变量,不能据此简单地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推论”。
“双英会”格局成型
对关心台湾海峡两岸四地关系的人士来说,这次“五都选举”的结果其实还是不错的。因为,蓝营止跌,绿营没输,最直接的影响是未来两年台湾政界高层至少会维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亦即是蓝营由马英九当家、绿营由蔡英文领头的“双英会”局面,让台湾政局更具“可预测性”,内部也更能团结一致地去应付接踵而至的种种内外挑战。
事实上,如果这次选举出现国民党小输民进党市长一席(二比三)的话,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首先就得下台;输了两席(一比四)的话,马英九就要辞去党主席的职位,吴敦义也要辞去“行政院长”;如果输足三席(零比五),不但马英九政府未来两年会变成“跛脚鸭”,2012年“总统”候选人也轮不到马英九代表国民党出选。这些政治变化对台湾内部的打击究竟有多大,不言而喻。
对民进党来说,由于苏贞昌大败于郝龙斌约17万票,而蔡英文拿到超过100万票,就2012年台湾“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之战来说,根据民进党的党内提名机制和惯例,苏贞昌可以说是已经“提前出局”,再也威胁不了蔡英文。这对内斗不绝的民进党来说,也是一件相当有利的事情。至于是蔡英文配搭苏嘉全还是苏贞昌,甚至高雄市长陈菊,就要视一年之后的最后局势而定。
“五都选举”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1月29日),台湾股市高开红盘,最后以大升700多点收盘,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此次选举结果有令台湾政局转稳的趋势所致。
因此,此次“五都选举”的唯一睱疪是,马英九政府为求竞选连任,由现在到2012年3月之间,在大陆政策方面,特别是《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ECFA)中有关开放海峡两岸经贸交流速度和幅度的相关措施上,马英九政府极有可能会放慢脚步,能拖就拖。换言之,马英九政府会先做好对台湾人民(特别是中南部的农村居民)的说明和疏导工作之后,才有可能作出更大幅度的动作。例如,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升学、开放大陆旅客赴台“个人游”(自由行),会不会如马英九政府所称的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逐步落实,应是最值得大家注意的两项指标。如果两项政策都能顺利落实,那就表示“五都选举”的结果并未消磨掉台湾当局最高层开放两岸交流的决心;如果一拖再拖,久久不至,那就意味着起码在2012年3月“总统”大选之前,对于台湾最高当局的大陆政策,大家都不必再有什么过高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