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由于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单方面宣布与台湾断交,再加上国际社会有一些过度反应,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最近显得尤为吸引眼球。 岛内的认知 台湾岛内对其“国际空间”问题的认知,各种观点和说法都有,可谓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国际空间”是一种必需品。对台湾当局而言,不论是谁担任地区领导人,都认为“邦交国”的数目是衡量其“国际空间”的重要指标,数量的增减意味着台湾对外工作成绩的好与差。因此,不论是李登辉的“务实外交”,还是陈水扁的“金元外交”,还是马英九的“外交休兵”,亦或是蔡英文的“踏实外交”,都追求一定数量的“邦交国”,能参加国际组织及相关活动,让台湾在国际上有能见度。他们一致认为,台湾的“现状”理应具有独立的对外交往与交流,是台湾的一种必需品。 其次,“国际空间”外交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承认“九二共识”,固邦;二是不承认“九二共识”,拓邦。第一种主要是马英九主政时期的做法。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提出“不统、不独、不武”,两岸关系总体缓和,且与大陆“先经后政”的政策相契合,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马当局提出并施行“外交休兵”和“活路外交”的新理念,与大陆达成一定程度上的默契,旨在维护现有的“邦交国”,在不拓展其“邦交国”基础上,寻求更多地参与国际组织。第二种主要是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主政时的做法。他们对台湾“国际空间”设置了前提和方向,那就是“台独”。他们认为,台湾的“国际空间”并不是应该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应该“扩大参与”、拓展“邦交国”的问题。台湾只要拓展了“国际空间”,也就意味着制造了“两岸不可能统一”的国际事实。 国际社会的反应 第一,台湾“邦交国”的离心现象。目前,台湾“邦交国”仅存17个,这些国家当中,除了梵蒂冈属于发达国家,其余全是发展中国家或未开发国家,且大多是岛国。这些国家不仅小,而且经济落后,他们不仅仅需要“金元”,更需要全面发展。这些国家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经济贸易和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往往是台湾的10倍、20倍之多,台湾根本不可能在这方面跟大陆竞争,况且台湾近年来经济萧条,不可同日而语,难以支撑起越来越高的“外交预算”。2018年,台湾机密预算是17.2亿新台币,是2017年机密预算的4倍,仅巩固与拉美国家关系的经费就达5.8亿新台币。这些国家与中国大陆贸易往来日趋密切,双方自然需要通过正式的外交关系来进行巩固和深化,如果中国大陆再稍加一些优惠政策,将对这些岛国产生一种极大的现实吸引力,这是这些台湾“邦交国”离心的真正原因。 第二,西方国家对台湾“国际空间”的现实考量。近来对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反应比较大的要数美国和欧盟。9月7日,美国召回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和巴拿马三国大使,了解三个国家与台湾断交的事项,并要求两名即将出任驻中美洲国家的大使敦促该国与台湾维持现有关系。美国认为拉美国家对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严密关注其它国家插手这一地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本就被美国视为全球竞争对手,再在美国“后院”如此活跃,美国的警惕性必然会异常加重,担心中国介入拉美后,将萨尔瓦多等国港口作为军事用途。然而,台湾始终是美国棋盘中一颗棋子,只有在其战略需要时,台湾才会被重视,并且其对台湾的支持是有限的,需要的是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台湾的利益。我们从近期美国国防部以资源有限为由拒绝美国务院提出派遣海军陆战队进驻台湾AIT的要求,可见一斑。 欧洲议会9月21日通过了一份《欧中关系报告》,它虽对欧盟成员国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对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是一种参考。报告重申欧盟对台湾有意参与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民航组织(ICAO)等国际组织的一贯支持,强调台湾持续遭排除不符合欧盟利益。欧盟选择这个时机抛出涉台问题,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要真正关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而是在中美贸易对抗之际,明示中国大陆:欧盟在贸易战上不会联中抗美。 第三,国际组织务实处理“台湾参与”。参与国际组织也是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的重要内容。国家才是构成国际组织的主体,而不是政府,政府只是作为国家的代表取得国际组织的席位,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组织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因此,根据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的会员制度和章程,即使大陆不阻止,台湾也无法参与这些国际组织。大多数国际组织也会务实地衡量“台湾参与”情况,如马英九主政时期,世卫组织根据两岸共同的认知即在“CHINA”前提下,邀请台湾参与其活动。民进党政府欲以“台湾”的名义参与国际组织,显然不会得到邀请。然而,国际组织种类繁多,会员类型多样,像会员、准会员、观察员等,在一定程度上为台湾的参与留下了可灵活处理的空间。 前景预判 第一,只有两岸统一于“中国”,台湾“国际空间”才更广阔。李登辉、陈水扁以及蔡英文有意模糊两岸关系,他们只要“台湾”,不要“中国”,但是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源自于“中国”文明,“台独”分子巧言令色也无法撇清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马英九在主政时期提出“一中各表”,既是“中华民国”又是“中华台北”,也没有真正讲好“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其实,只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不必拘泥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两岸统一于“中国(CHINA)”(中华民族自秦汉以来,虽经历不同朝代,国号各异,但唯一没改变的是对国家的认同,即“中国”),这也许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第二,大陆着重限制台湾“政治空间”。台湾除了与少数国家保持着正式的外交关系,还在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设立了代表处或办事处,参与一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其对外活动已经涵盖了国际社会交往的几乎所有层面。台湾时常混淆“政治空间”与“生存空间”概念,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钻其中的空子,暗度陈仓。中国大陆应明确两者本质区别,严格限制台湾的“政治空间”,而不是“生存空间”。中国大陆若对台湾放行若干联合国专门机构和其它功能性较强的政府间组织,势必给国际社会造成更加鲜明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印象,因此,中国大陆应想尽一切办法对其“政治空间”施行无缝压缩,而适当放行其“生存空间”。这不仅有利于争取岛内民心,让岛内民众明白台湾“国际空间”的复杂程度,也给“台独”势力划出一条清晰的政治红线。 第三,“台独”势力与西方强国形成“统一战线”。未来台湾“邦交国”数量还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如果台湾“邦交国”数量下降至接近于零,那么“台独”力量势必借机炒作,民众对于“邦交国”“断交”议题的关注度将会迅速提升,刺激其对大陆的不满情绪。因此,“穷寇勿追”是大陆较为稳健的应对方法。要警惕“台独”势力“狗急跳墙”,特别是当西方国家战略需求与台湾需要相契合时,台湾在其战略中的价值和作用将最大化。大陆务必防止“穷寇”与西方国家形成“统一战线”,各取所需。此时“台独”势力很容易铤而走险,走向“法理独立”,造成中国大陆在战略上的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