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楼价、高通胀的“双高”困局,港府终于出手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公开敦促港府采取措施“增加物业市场的投机成本”的次日,港府财政司长曾俊华宣布一系列遏制楼市炒风的措施,包括增加住宅楼宇短期交易印花税、提高按揭贷款比例等。上述措施在11月19日(周五)港股收市后公布,香港楼市急速降温:周六周日连续两天,香港多个指标性的二手楼盘录得零成交,整体成交按周下跌八成。
11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澳门时就提醒港澳特区政府:面对美国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冲击,“香港和澳门都要小心准备应对”。此后,港府何时出手、如何出手,一直为媒体、金融和地产市场所高度关注。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港府与地产市场多次博弈,港府不断推出压抑措施,但香港楼市却如脱缰之野马,节节攀高,楼价逐渐逼近甚至超越1997年楼市高峰期的水平,炒风从豪宅向中小型住宅蔓延,市民的供楼负担日渐沉重,泡沫爆破的风险日渐加大,港府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香港楼市大旺,离不开当前全球金融大变局——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影响:先是日本央行重施“零利率”,并动用5万亿日圆入市;随后,美联储启动规模达6000亿美元的QE2。置身于这场席卷全球的货币战争中,香港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困局,可以说在冰与火的夹缝中艰难生存。随着美元贬值,港汇指数持续疲弱,利息跟随美息同样低企。于是乎,热钱源源不断涌入香港,楼市、股市“涨”声再起,资产泡沫再度泛起。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经济紧密相连,在内地CPI录得4.4%的25个月新高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双重影响下,香港进口内地货物的价格势必不断上涨,“输入通胀”日益加剧。
面对QE2,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尝试管制资金流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保证资金自由出入香港市场,绝对不能采取类似措施,而实施与美元挂钩的固定联系汇率,令香港既在汇率政策上无所作为,也不可能调升利息,只能坐视美元的不断贬值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在这样一个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大环境下,香港处境颇为艰难。港府此次抑制楼市的“非常措施”,仅仅暂时抑制了楼市飙升之势,而与炽热的楼市相比,香港所面对的真正考验,还是日益加剧的通胀。通胀猛于虎,因为它不仅仅是严峻的经济民生问题,更是政治考验。
“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成为不少内地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焦点。其实,港人甘苦自知。一方面,内地食品加价,供港的食品价格随之上涨;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渐次升值,港币的购买力一路下跌,一年前100元港币兑人民币的中间价是88.09元,而如今已跌至约85.32元。双重夹击,令基层民众生活压力骤增。11月22日,港府公布的10 月份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显示,整体消费物价与去年同期比较上升2.6%,升幅超过市场预期,主要是住宅租金及食品价格升幅扩大。通胀重临,香港本已严峻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进一步加剧,也令人更为关注社会稳定。
面对QE2来犯和通胀加剧,中央政府反应迅速,以雷霆之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从一个月前突如其来的加息,到连续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再连环出招以压抑物价,利息手段和行政手段相配合,货币政策不断收紧。澳门特区最新公布的施政报告中同样宣布了一系列民生、纾困措施,包括派发现金和医疗券、补贴电费、兴建19000间居屋等等。舆论在为内地和澳门叫好的同时,对港府“派糖”的期望值也随之升温。特别是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估计,港府本财政年度会有逾700亿港元的盈余,与财政司长曾俊华年初估计的252亿港元赤字,相差近千亿港元。坐拥巨额盈余,社会各界自然更加期待港府能出招纾缓民困。
货币战争方兴未艾,全球经济波诡云谲,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香港,起伏不定势所难免,加上香港明年开始进入选举年,区议会、特首、立法会选举等选战接踵而至,民意代表、政治团体自会不断向港府施压,香港整体政经局势更趋复杂。
值此多事之秋,面对高通胀、高楼价的“双高”困局,香港如何应对?
第一,尽快“派糖”。港府既有足够的财力,与其坐等民意代表、政治团体为民请愿,不如主动果断出招,短期内应尽快出台具体的舒缓民困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市民的实际困难,展示政府与民众分享发展成果的诚意,赢得民意支持。
第二,厘清房策。香港地产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关乎社会民生,又系于整体经济发展,港府理应慎之又慎。香港必须保持楼市长期的平稳发展,以避免再现资产泡沫爆破后整个社会无法承受之重。而要根本上抑制楼价的过快飙升,唯有从增加土地供应入手。同时,港府也应该清晰房屋政策的定位和自身角色,政府没有责任帮助市民置业,但是政府有责任帮助市民解决居住难题,公共房屋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凝聚中产。橄榄形社会是稳定的社会,拥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近年来,香港贫富差距加大,富者愈富,贫者恒贫,令社会高度关注贫穷问题,港府也把扶贫列为新施政报告三大施政重点之一。但是,必须注意到,贫富差距加大的同时,中产阶层也在萎缩,而M型社会的出现会令香港未来的转型和发展更为堪忧。中产阶层是香港的主要纳税人,但又常被民生政策所忽略,处境尴尬。中产阶层涵括香港的财富精英、知识精英、管治精英,港府须凝聚中产力量,倾听他们的心声,回应他们的诉求,依托他们以推动香港的发展和转型。
第四,慎思“联汇”。1983年开始实施的联系汇率政策,被视为“香港繁荣之基石”,无疑也是香港最敏感的政策。但是,任何政策都应该与时俱进,特别是置身于当前的全球金融大变局之中。从全局战略出发,结合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和香港发展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要求,联系汇率制度的未来值得慎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