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后,治堵成了广州市的当务之急。广州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堵车问题,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广州的堵车情况将逐日严重。亚运会的单双号限行措施让很多市民享受到“畅快”的感觉,现在限行结束,堵车归来,政府及时提出治堵方案,至少在出行方面要挽留住市民在亚运会期间集聚起来的“幸福感”。
从各地治堵的措施看,大多是限制外地车、限制一些繁华路段的行车时间、实行单双号、增加停车费与车辆使用成本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世界各国都使用过的,引进过来是顺理成章的。但就笔者观察,广州塞车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司机本身的素质与驾驶技术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塞车添堵。有这样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交通事故处理不及时。这里当然不是说交警赶过来不及时,而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定,一些没有造成生命伤害以及责任相对明确的交通事故,司机应该在第一时间就“清场”,把车驶到路边或者空地,再行协商。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让出道路。但据笔者观察,中国各地几乎所有的交通事故,都会等待交警或保险公司来处理。按照我们得到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广州一天的大小交通事故超过2000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清场”,等待处理。这种做法造成交通堵塞的“蝴蝶效应”是非常严重的。保险公司、交警与司机如何在这方面吸取西方先进的经验,值得重视。
二是司机的驾驶技术较差,以及不按照交通规则行驶的情况依然严重。世界上可能没有第二个国家,在如此短时间内竟然有这么多人买了新车。虽然这些年,考驾照越来越严格,开后门情况减少了,但新司机的驾驶技术对于交通的畅通还是有影响的。而更多的司机则是不按照交通规则,或者完全没有道路驾驶的“道德”,在市区内横冲直闯,在道路上S形走,在很大程度上也给本来就压力很大的道路交通添堵。一位外国记者曾经站在广州解放路的人行天桥上观察下面的六车道,他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车在100米的距离内竟然换了两次车道。他说,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交通繁忙的西方城市,那城市可能会立即瘫痪。关于新司机,经过对照后,笔者也发现了问题。虽然中国的驾照考试很严格,但却很少有司机在拿到驾照前后有足够的道路实习。国外一些新司机在学习驾驶或者拿到新驾照后,往往被要求“陪同驾驶”(即有老司机坐在旁边一同驾驶)一段时间,中国大陆却缺失了这个环节,造成很多司机拿到驾照后就独自面对世界上最繁忙最危险的中国道路。
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治堵,1月7、8两日,召集了30多位交通专家讨论,形成了一个初步方案。这个方案提出限制公务车,放外地车,这可谓大快人心的决定。广州市政府作出的这个决定刚好同笔者前段时间做的小调查相吻合。
笔者在广州的调研很简单:请一位在广东省政府部门某个办公厅工作的朋友帮忙统计其下属两个政府部门的公务车数量及使用情况(一个副局级单位,一个处级单位,共拥有公车9辆),发现这些小轿车每辆平均一年跑的里程数是38000公里。有统计可查的出车单显示,绝大多数是在广州市内或者周边(佛山、东莞)使用。而笔者对十个私家车主的同期调查则显示,他们一年的平均行车里程数只有一万多公里。这个行车里程数字上的差别就说明,一辆公车的使用频率要高出一部私家车的三倍多。油价与过路费对于公车几乎没有约束,可能是一个原因;私家车主计算成本,以及爱惜自己的车是另外一个原因。
在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公布这一小调查之前,广州政府就做出了“限制公车”的决定,这实在让笔者感到高兴。
我想补充一点,“限制公车”要面面俱到,不能只是限制购买公车,更应该限制的是对公车的使用。“公车私用”是群众一直愤愤不平的一种腐败,本来应该搭公车、走路与骑车就可以去办的公事,却一定要以车代步,也是一种不正之风。特以这点补充贡献给广州市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