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 跨越国界的“国家安全”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杜平 2011-03-14 新时期的中国“国家安全”,其内涵必须扩大和充实,必须把海外商业利益、海外公民人身安全全部纳入其中。只有从这个层面去思考,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决策及其实施才能做到全面细致,也才能确保“国家安全”的完整性。 利比亚局势还在剧烈动荡,人们原来担忧的内战已经成为现实。动乱发生后不久,中国政府当机立断,立即采取海陆空立体撤离行动,将33000多名中国公民全部撤回祖国。虽然过程中困难重重,但这一撤离行动的效率和速度令全球为之瞩目和赞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撤侨案例之一。 中国友好外交政策获得回报 利比亚地形复杂,中国公民人数庞大,分布在不同角落,其中多数中国企业及其工人都在远离城市群的偏远地区,很多都被沙漠和山岭阻隔。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人员集合起来,然后再转移到利比亚境外,即使在和平时期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程,更不用说在兵荒马乱、通讯和交通条件失序的动荡局势下。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一超大规模的撤离行动非常成功,使西方发达国家颇感意外。 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最高决策层对撤侨行动极为重视并及时作出了部署,各个执行部门协调通畅、行动快速。外交、商务、民航、军队乃至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配合有效,使得撤侨计划的实施有条不紊。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长期以来与人为善、不轻易树敌的外交政策在此关键时刻获得了回报,利比亚政府和周边国家都愿意对中国的撤侨行动给予支持和配合。例如,利比亚当局允许中国民航飞机随时在黎波里机场起降,而美国接载侨民的包机却被拒绝进入利比亚领空,这是对它霸道外交的惩罚。再如,希腊将两艘豪华邮轮借给中国用于撤侨,希腊、马耳他和意大利等国积极地为中国公民提供接纳和中转服务。再如,埃及和突尼斯为中国公民从陆路进入它们的国境提供方便。所有这些,都得益于中国长期实行的友好外交政策直接相关,同时也与中国乐于助人的善意举动有关,其中包括对希腊等国提供的财政援助等。 总之,中国的撤侨行动值得高度肯定和赞赏。但是,这毕竟是中国在完全崭新的国际环境下所进行的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实践,因此当然也存在着值得反思和改进之处。我个人认为,在北非和中东此番大变局的背景下,利比亚局势动荡并非突然,实际上在突尼斯和埃及发生动荡之际就有迹可循。中国相关部门若早有预见并及早制定撤侨预案、做出相应部署,那么此后的应对措施就能减少一些难度,企业和商业所遭受的损失也能减少。 安全战略须配合“走出去”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