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轨迹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4月10日。2005年7月21日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8.2765调至8.1100,升值2.1%。至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9920,首次突破7.0整数关口。这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5.5%。
第二阶段: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本维持在6.83附近。
第三阶段:2010年6月19日至今。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强调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动态管理和调节。之后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通道。2010年12月31日,1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6227。步入2011年,人民币升值的节奏明显加快,人民币涨势如虹,接连创出美元对人民中间价新高。2011年3月11日,1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5750元。
图1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基本态势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轨迹如下:
2011年年初至3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
2010年6月19日至2011年3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7%。
如果从2005年7月21日算起至2011年3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1%。
如果从1994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算起至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已升值57.9%。1
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是美国既定战略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已经大幅度升值的事实视而不见,仍不满足,始终顽固地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并将所谓“人民币币值低估”与全球经济失衡划上等号,继续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2010年人民币升值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国际的压力,而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率改革以来经历了一系列波动和调整,每个快速升值的阶段几乎都对应着美国方面施压或重大国际会议召开。例如,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汇改的两天前,美国国会公布关于人民币问题的法案,而一周后G20首脑会将于加拿大多伦多召开;9月10日人民币开始显著升值的两天前,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到北京访问,而美国国会将在9月15日就人民币问题作出听证;2011年伊始人民币加速升值,正值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访美前夕,人民币汇率是双方会晤主要议题之一。上述事实表明,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是美国的既定战略。
图2 2010年以来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环境
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之所以成为美国的既定战略,其真实意图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原因,旨在削减美国的贸易逆差,刺激经济增长、提振美国的制造业,解决高失业率。例如,为了提振经济,美国仍然需大量的资金,奥巴马为中产阶级减税的计划也需要巨额的资金,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庞大资金计划中,有效的经济刺激所需资金规模应以千亿计。人民币的升值就相当于向美国经济体注入了一定规模的资金。
其次,政治原因。在高失业率和经济低迷的压力下,美国议员们惟有以人民币低估为借口向中国施压,才能转移国内的政治压力。在两党为中期选举进行的拉票活动进入白热化之际,制造业手中的大量选票,理所当然成为议员们争夺的目标。因此,人民币问题一再被一些议员翻出来,作为失业问题和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削弱的替罪羊。
再次,国际战略原因。有识之士认为,“事实上,美国施压其他国家汇率升值,这样的剧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便在日本上演过。特别是《广场协议》的签订,让日元被迫走上了升值的道路。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时美国国内强烈要求政府让美元贬值。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订。此后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20%。不到两年时间,日元兑美元升值近一倍。日元大幅升值之后,日本贸易遭到重创,此后便陷入空前衰退。如果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的话,很有可能重蹈当时日元升值的覆辙。”(石田护,日本伊藤忠商社理事,2010年4月8日)
简言之,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战略目的是:经济层面,可使中国外汇资产缩水,减轻对华债务压力;国内政治层面,可转嫁责任、安抚选民;国际战略层面,可遏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为实施其战略必将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汇率低估为借口,为其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提供依据,作为中美经济协调与谈判的重要筹码,以便向中国要价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迂回战术
展望2011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中美之间围绕汇率问题的较量将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一是汇率较量趋于长期化。只要中美两国有不同的利益存在、两国间存在贸易失衡,人民币汇率的较量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二是美国试图将汇率问题多边化。2010年以来,美国已越来越多地采取多边手段,推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向中国施压。三是美国欲采用综合手段打组合拳。如采取双边对话、多边施压、贸易制裁措施、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等综合手段,迫使人民币升值。
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以来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战略也出现了新的动向,即采取迂回战术:通过美元贬值、推高中国的通胀,以此促使人民币被动升值。美元指数自2011年1月中旬的近期高位81点逐步走弱,目前围绕在77点弱势盘整。美联储对执行QE2的态度坚决,显示年中前美元主基调贬值趋势不变,人民币将持续面临被动升值压力。
另外,最近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中东的石油资源对美国至关重要,美国如果要维持中东稳定并保持美国在中东的控制权,则必须花费巨资在军事及经济援助上重新部署。问题是美国债台高筑,资金从何而来?如果继续开动印钞机,则不排除引发美元危机,势必进一步推高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积极应对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要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人民币汇率问题。汇率问题已并非单纯价格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事关中国金融安全。
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的三大危害
从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需要对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的危害予以足够的重视。
1.将损害中国的出口和就业
2011年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内外环境:“用工荒”使沿海及内地企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导致民营企业人力成本上涨20%以上,而人力成本上升之后不可能回调。与此同时,全球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已成趋势,物价上涨之后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有关调查显示,在人工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之后,中国优质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将降至5%左右、普通企业利润率将降至3%左右,不少企业面临亏损或转型压力。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4%,相当部分企业将面临亏损。许多企业可能来不及适应,甚至连正常经营都难以为继。如果出口总额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可能拖累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步伐、失业人口增长,这将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平稳发展,也不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
2.吸引“热钱”加速流入
人民币升值节奏的加快必然使热钱套汇、套利的欲望大增,从而加速热钱流入。事实上,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了打击热钱违法、违规流入的力度,但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热钱流入仍大幅度增加。尽管计算热钱的数量存在争议,但对热钱流入的速度随着人民币升值而加快的看法已是共识。我们可通过最近几个月外汇占款的变化,来判断热钱流入的情况。根据央行公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1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5016.47亿元,环比增长近25%。外汇占款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表明热钱流入的步伐在加快。为应对热钱流入,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冲的措施,必然要向市场投放等量的本币,势必导致人民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其直接影响有三:一是干扰中国人民银行目前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节奏;二是增加通胀预期上升的压力;三是助长资产泡沫。
3.将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破灭
目前中国的各种资产布局几乎都以高收益作为前提。中国的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及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这种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一个台阶,市场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将可能逆转,并将可能触发资金大规模外流,从而引发资产泡沫破裂,对经济产生毁灭性的破坏。
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的若干思考
当前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通道的状况,对中国经济金融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积极应对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要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人民币汇率问题。汇率问题已并非单纯价格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事关中国金融安全。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及时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1.警惕过分夸大升值抑制通胀的作用
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来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这是国内较为流行的观点。诚然,2011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总水平,即抑制通货膨胀。汇率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众多前提条件,切不可过分夸大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降低输入通胀的压力,实际上该观点隐含逻辑为:由于升值可以相对降低粮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因而升值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这里的前提条件是中国需求的变化不会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而现实情况是:中国需求对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显然,中国不仅是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同时更是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虽然能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但进口成本的下降本身也直接刺激了国内需求,上升的需求又将进一步推高国际市场价格,并影响全球商品需求和价格预期。因而加快升值来抑制输入性通胀的作用根本无法实现。显然,这种试图通过升值抑制通胀的观点,是机械地照搬教科书,脱离了实际情况。
其次,汇率单边升值负面影响巨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是一个双向波动的过程,并非单边升值这一个方向。假如一味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来缓解通胀,则可能招致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2.警惕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常态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与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既定战略相呼应,国内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言论甚嚣尘上。许多机构或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了,呼吁人民币汇率升值。如“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报告(2011年1月)显示,11个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预测,2011年底人民币汇率预测均值为6.27,中位数为6.29,升值幅度约为5%。更有一些机构断言,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7%或8%。尽管在升值的路径与操作上众说纷纭,有建议小步快行升值的、也有建议一次性大幅升值的,但人民币汇率升值似乎已成为国内时髦的流行观点。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人民币汇率究竟是否低估?判断人民币汇率低估的依据是否合理?对这些问题分析和把握,对于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并以此为出发点选择和实施人民币汇率战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民币汇率低估论者主要是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测算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程度,并以此来推断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然而,从其研究结果来看,结论大相径庭。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滥用,无视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错误、无视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前提、无视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升值的事实,从而导致其得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结论成为谬误。
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必须重拳反击,彻底驳斥“人民币汇率低估论”等谬论,决不可听之任之,否则“谎言重复千遍即是真理”。
3.实施维护金融安全的人民币汇率战略
维护金融安全的人民币汇率战略包括两个重要方面: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实施积极人民币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依然是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健全外汇交易方式、改革和完善管理政策、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以及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阶段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也可能都与汇率有关,例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为此,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少应认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在改革方向上坚持市场化取向,一是力图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二是采取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三是适当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在改革操作上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在改革路径上坚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优先。
实施积极人民币汇率政策,是指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弹性、完善外汇市场运行体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汇率水平本身上、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要加快升值。为此,需要采用多层次政策组合、汇率调整双管齐下、改进外汇管理体制、创新外汇储备管理。
注解:
1. 参见《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答问》,新华网,2011年3月14日。
参考文献
1.天大研究院课题组:《破解人民币汇率难题的应对之策》,《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2期(2010年7月26日)。
2.天大研究院课题组:《人民币汇率低估是一个伪命题》,《经济要参》2010年第33期(2010年8月4日)。
3.中国银行:《中银分析》、《中银财经述评》2011年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