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南海争端再起,中越两国针对南海划界问题互不相让,越南在6月13日举行大规模海上实弹演习,中国南海舰队也针锋相对,开展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军事演练。恰在此时,中国首艘航空母舰的改装工作接近尾声。此消息一经传出,引得国内外媒体一阵猜测。究竟航母对中国南海争端的解决能起到什么作用,它在中国海军发展战略中又处于何种地位?
航母短期不易发挥作用
南海争端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南海大部分海域超出了中国军力的实际控制范围,以至于长期以来,南海只是在名义上归中国所有,这就给了越南等国以可乘之机。鉴于这些国家已在南海一些岛屿上建立军事基地,并对部分海域形成实际控制,如果中国立刻以武力收复被侵占的海域,凭目前的海空军实力,不仅未必能取得全胜,而且反而将海上交通线至于威胁之下。因此,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防止这些国家对南海的进一步侵占,同时迅速展开与东南亚各国一对一的双边谈判,努力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在《南海各国行为宣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框架内解决南海争端。考虑到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在总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中国市场对于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国土不至于丧失的前提下,长期维持南海和平并非一个艰难的任务。
那么,中国航母下水,是否有利于南海争端的解决呢?笔者认为,短期内航母尚难以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航母短期内难以形成战斗力。尽管中国首艘航母的改装工作接近尾声,但从海试到正式服役还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上中国舰载机似乎尚未正式定型,因此单从时效性上来讲,航母对南海争端的解决无法提供太大帮助。
第二,航母作为一款典型的战略进攻性武器,如果针对南海争端进行部署,极有可能导致中国与南海周边各国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促使这些国家在“强敌”面前统一立场,共同与中国对抗,这将使中国变得十分孤立。
如何加强南海军事部署
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以保障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笔者认为,有助于解决南海争端的军事手段和装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能够在短期内进行部署;自持力较强,能够在远离中国大陆的海域长期执行任务;能够将冲突的烈度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矛盾激化。而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方法包括:
第一,发展2000吨级以上的大型巡逻舰和大型反潜巡逻机。制造这两种装备的技术难度不高,而且可以通过改装其他类型的舰艇和飞机得到,因而可以在短期内进行部署。同时,这两种装备具有较强的续航能力和一定的自卫能力,能够较好地胜任南海海域的巡逻任务,实现南海巡逻的日常化。它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再请求主力作战舰艇和飞机的支援也可以大大降低防御成本。
第二,派出相关科学考察船只,对南海的气象环境、海洋状况、海底地形进行全面考察。这些考察结果对于中国海军舰艇在南海海域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海底地形对于潜艇战斗力的发挥影响巨大。通过这些研究考察,即使南海海域真的爆发大规模冲突,中国海军舰艇也不至于在一片完全陌生的海域作战。
中国远洋海军建设肇端
航母短期内不适用于南海问题的解决,但并不意味着航母在中国海军战略中毫无意义。航母因其多样化的舰载机、现代化的指挥系统以及长时间的续航力而成为攻防兼备的海上霸主,航母也因此成为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所必需的核心。
中国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世界性大国,不论是从本国的自身利益还是上讲,都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与其他国家一道建立和维护新的国际秩序。中美两国在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方面,利益是一致的。中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向全世界输出革命的红色大国,中国远洋海军舰队在世界范围内保护侨民、维护海上贸易秩序也符合全世界所有正常国家的利益,因此,航母作为中国远洋舰队的核心对于未来的中国海军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应该盲目乐观。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改装完工确实说明中国海军实现了一大突破,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对其航母建造能力缺乏信心,中国在改装“瓦良格”号时,尽管更新了雷达、动力和防御系统,但是由于其本身的设计风格问题,想在“瓦良格”号的舰体上同时实现增加载机数量、弹射起飞和固定翼预警机上舰困难很大,指望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就能实现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那样的战斗力更是不现实。因此,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训练意义应该会大于实战,不过这毕竟是中国远洋海军建设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