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深陷国家破产的泥潭,美国面临天文数字的债务危机,世界金融市场一片萧条,哪一个国家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今年8月会见美国副总统拜登时强调“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这既是说给拜登听的,也是说给全世界听的。
无论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国、西方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或者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承诺和行动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是地球村里负责任的大国。中美关系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双边问题,它超越现在,面向未来,必将塑造全球未来趋势。中美共同面对国际社会的一系列机会和挑战,竞争和合作永远会伴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中美要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
实事求是地说,在维护中美关系健康地发展方面,美国做得还很差。接触和遏止,实际上是美国对华的两手策略。台湾、西藏、南海等问题,都涉及中国的主权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长期的紧张点;人权、贸易、解放军军事现代化,则是中美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紧张点。美国不乏有识之士,看到美国制度的问题,看到美国生活方式的难以为继,看到中美合作的巨大潜力。但也有不少政客,依旧冷战思维作祟,喜欢拿中国说事,他们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集团,几近绑架美国。古语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副总统拜登来了又去了,但这不妨碍我们听听美国媒体和智库事后的评论,并作为中国外交和中国思考的一种借鉴。
美国右派思潮固执愚顽
明年是美国大选年,两党的各路人马已经热闹上阵。前马萨诸塞州州长、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Romney)表示,对拜登在中国的演讲“深感不安”。他对拜登的批评,不涉及美国债务问题,他大概说不出中国继续买美国国债有什么不好,但他不满拜登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而对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的人口政策发难,显得十分无知和无理。美国有四十亿亩耕地,中国只有十八亿亩;美国有三亿多人口,中国却有十四亿多。罗姆尼只需要掰掰手指算一算,换个位子想一想,对中国人口政策还有什么好指手画脚的呢?!
为了赢得2012年总统选举,美国右派很喜欢拿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说事,在共和党内不乏其人。随便举些例子,可见美国右翼思潮的固执愚顽,经久不衰。
8月25日,美国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网站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国防部报告凸显政府对华政策的不一致》,完全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乱,希望挑起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军火贩子嘴脸。该文说,“无论是延迟发布国防部2011年中国军事和安全发展报告,或者副总统拜登对中国人权报告的声明,越来越清晰的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意图完全是不连贯的”。笔者不清楚此文作者是如何发现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意图是“完全不连贯”的,倒觉得此文的逻辑已经混乱到“完全不连贯”的地步。
中国2011年的军费约92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美国2011年的军费5491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百分比,中国军费跟美国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这样的事实难道不清晰吗?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差钱的美国,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军费呢?美国的思维和行为还真有点不连贯。事实上,美国所谓的精英和政客,打着代表美国人民的旗号,用纳税人的钱,通过不断地对外战争,让军火商大发利市。而美国的公路、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都已十分陈旧,但政府没有足够的钱去维修。
此文作者说:“尽管在美国政府内已有广泛共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意图在于挑战美国支持其朋友和盟友的能力,并致力于在台湾海峡使用武力,政府当局却没有向台湾提供合适的现代武器系统,以取代过时的东西”。这让人觉得作者神经紧张,自信不够,难道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就一定会挑战美国?挑战美国就要在台湾海峡使用武力?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就不应该国防现代化?难道中国还要回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代?需要提醒这位作者的,不是中国的侦察机飞到了美国家门口,而是美国侦察机“降”到了中国海南岛的机场;不是中国炸了美国驻外大使馆,而是美国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台湾海峡有没有战争,取决于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美国人关心的是利用中国的分裂状态,谋取最大的利益。美国一面承认中国的主权,一面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想让中国人打中国人,破坏中国的和平统一。这种如意算盘,不幸就要成为“过时的东西”,免不了有人要逆潮流而动。
今年7-8月号的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发表署名为Shyu-tu Lee的文章《误读中国的意图》(Misreading China’s Intentions)。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北京实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人为地低估人民币,以促进低附加值的出口,从而在美中贸易间制造了庞大的赤字。它的军队已经以迅猛的速度现代化……由于台湾民主的威胁,中国希望统一台湾,并向印度洋和太平洋投射力量”。文章还说:“要保持和平,美国必须摒弃对北京的过度尊重,而实施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政策,不让美国的财富流向中国,引导中国走向民主化,加强与日本和韩国的联盟,并参与中国的经济和战略的对话,以促进公平贸易和避免误解”。
这些观点,逻辑混乱,是非颠倒,强辞夺理,是右翼思潮的典型代表。除了冷战叫嚣外,还可笑地把美国的债务赤字归结到中美贸易上来。
“中国制造”成为替罪羊
如果中国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而美国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中美之间的贸易,美国应该有贸易顺差才对。但美国对许多出口中国的商品设卡,尤其是高科技产品,这是中美贸易中美国出现赤字的原因之一。中国对某些美国产品有兴趣,中国想买,美国不卖,这既然是美国自已的选择,美国也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拜登这次访华时表示,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许可证限制,相信可以利用许多其他的有效途径,扩大贸易和实现更平衡的经济关系。不知拜登的其它有效途径是什么,中美不妨立即试试这“许多其他的有效途径”。
美国政客的拿手好戏就是尽力渲染“中国制造”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目的也是为了转移其深刻的社会矛盾。笔者要借用2011年8月23日加林娜•海尔(Galina Hale)和巴特•何宾金(Bart Hobijn)发表在美国《财政和经济》(Finance & Economy)杂志上的数据和观点来说明问题。两位作者的数据源自美国人口普查局、美国劳动统计局和美国国家商业部经济分析局,而加林娜是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经济研究部高级经济师。
他们以2010年为例,准确地揭示了中美贸易的真实情况:
·2010年,进口占美国GDP的16%,而从中国的进口总额为美国GDP的2.5%。
·2010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的88.5%用于购买美国造产品;11.5%用于购买外国产品,其中购买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仅为2.7%,约占购买外国产品部分的四分之一。
·用于购买国外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占美国消费者整体支出的11.5%,其中7.3%反映了进口成本,而其余的4.2%则用于美国本土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方面。因此,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支付金额的36%,实际上付给了美国公司和工人。
·2010年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2.7%。其中,只有1.2%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制造”货物的成本,其余则付给了美国企业,用于运输、储存、营销、销售,包括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实际上是美国内容的“中国制造”。因此,平均而言,为“中国制造”花费的每一美元中,有55美分花在美国的服务项目上。换句话说,美国内容的“中国制造”约占55%。
·2009年,在中国生产的iPhone成本约179美元,它在美国销售约500美元。然而,在中国组装的实际成本只有6.5美元。其他的172.5美元,反映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零部件成本,其中包括在美国制造的零件10.75美元。
综合美国经济分析局、劳工统计局、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加林娜海尔计算出2010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的分布:81.9%美国部件美国制造;5.9%进口部件美国制造;0.7%中国进口部件美国制造;6.1%进口的最终产品;1.2%中国进口的最终产品;2.7%美国内容的“外国制造”;1.5%美国内容的“中国制造”。
因此,只要理性地看待中国商品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就不会得出《误读中国的意图》一文如此荒谬的结论,好像美国的财富都流向了中国。看一看美国的可口可乐,这样不健康的饮料,在中国赚得乐翻了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星巴克咖啡,在美国不知关闭了多少家店铺,在中国却成为了时尚的象征;连垃圾速食食品、倒闭的汽车公司、少人问津的奢侈品牌,都在中国大发财。这就奇了怪了,Shyu-tu Lee先生怎么就不说中国的财富流向了美国呢?他也太抬举中国了,中国能如此轻易地让美国建立了庞大的赤字。
金融版的“确保相互摧毁”
导致美国财政赤字的原因只有一个:低税收、高支出。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让美国一直享受“免费搭车者”的地位,即享受借钱(通过美联储)最惠国待遇而不需相应的抵押。这个特别地位,再加上美国的税收跟不上美国的花销,是美国走进赤字泥潭的真实原因。基于意识形态和富人利益,共和党反对任何增税提议。很多美国人可能不相信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征税最低的国家之一,美国人实际上比任何其他 G7 国家的人承担更低的税务。OECD国家的商业税收收入平均是 GDP的 22%,但美国这项税收只占13%。
8月15日,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三个月增持美国国债206亿美元。中国已持有一万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中国表面上是债主,实际上正如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一篇关于中美关系的文章所言:“中国一直批评美国的债务管理。但是,在外汇储备多元化问题上,中国的选项有限”。CNN的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说得更露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形势是金融版的‘确保相互摧毁’,中国是不太可能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中国被套牢了,而且还得不断地被套牢。
在中美贸易之中,美国所花费的每一美元,有55美分美国自家赚了回去;中国以劳力、原料、环境破坏等为代价,获得剩下的45美分。这样积累的辛苦钱,中国借给美国,而美国寅吃卯粮,使中国的本金处在极大的风险中,可怕到“确保相互摧毁”的地步:中国如果停止借钱给美国,则血本难归;中国如果继续借钱给美国,则血汗钱随美元贬值而不断缩水、蒸发。美国除了可继续印钱,还可制定许多游戏规则,无论哪一手,都会让中国的钱更不值钱。细究拜登访华时的各种保证,没有确实的制度和措施保障,都很空洞,而他再三强调的却是人民币要升值。
未来经济方面的竞争,包括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美国的华尔街利用金融杠杆,把虚拟经济玩到了空手套白狼的地步,所以,不懂虚拟经济会吃亏。全世界最有条件搞虚拟经济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有资本、有人才、有平台、有经验、有国际货币美元作后盾。美国这些年玩虚拟经济圈了不少钱,最后却玩过了头,深陷金融危机。但明明是华尔街之罪,却至今也没找出个问责的。但是,象中国这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少、受别国遏止的发展中国家,不搞好实体经济更危险。国家之间将来比的不是你有多少外汇,在非常时期,比的是国家拥有的综合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粮食资源、可耕地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劳动力资源、工业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创新资源、环境资源、军事资源。这些资源在非常时期是有钱也买不到的,我们现在不投资于这些资源领域,而去买那些杠杆化的美国债券,实非明智之举。要强大、要崛起、要不受制于人,不是看你拥有多少虚拟的债券,而是看一个国家能否真正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脈,资源能否保障,人才是否冒尖,科技能否创新,政府是否廉洁,体制是否先进,理想是否崇高、国民是否团结,民心是否凝聚,军队是否用命,武器是否精良。单纯的GDP,单纯的外汇储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要很好地把握虚实两个度,实的比虚的更重要。总之,中国的钱,要用在提高国家竞争力上。许多尖端产品和高科技,别国可以没有,作为大国的中国必须要有,买是买不来的。要藏富于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民富才能国强。
中国部分精英被全球化冲昏了头脑,以为人家也会像中国那样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殊不知人家比你还强调政治,硬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不让你收购他们的核心资产;硬是以反倾销为由,保护他们自己的工业。事实上,全球化对每一个国家意义是不同的。想一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大战略哪一次落空过?美国对中国财富的掠夺,体现了它的巧实力:美国以投资为饵,引中国上钩;以金融为工具,使中国入瓮;以全球化为由,渗透中国经济;以重新平衡中美经济为概念(中美国),寄生、耗费、吞噬中国的财富。
举一个例子来说。美国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两房”),是美国政府为美国百姓购房建立的贷款公司,因滥发贷款,以及通过金融创新巧立名目,用住房贷款进行金融投机,最终接近破产边缘。中国购买“两房”债券,为美国填补窟窿,可是“两房”形势继续恶化,“两房”公司的财务窟窿超过数万亿美元,公司股价缩水99%,美国政府宣布“两房”公司摘牌退市。即使破产清算排在前面,中国也收不回什么钱,美国政府也没担保过“两房”公司的债券,中国的钱就此打水漂。就这样,中国的财富转移给了美国,美国的危机转嫁给了中国。中国创造财富,美国使用财富,而这些财富原来可以用于中国人民摆脱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的压迫。
大西洋理事会亚洲项目主任班宁•加勒特(Banning Garrett)8月23日在《全球挑战与中美关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美国副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肯定讨论了超出一般双边分歧的全球性问题和威胁。……美国和中国需要具备对未来挑战和机会的共同看法,打下一个更具协作关系的基础”。他又说:“中国人民深知日益恶化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事件、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近期,粮食价格屡创新高。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中国以及别的国家,巨大的通胀将继续无限期地影响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能源和其他大多数资源和商品的需求供应差距扩大,导致粮食、能源、水、不可再生的资源及大宗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这些短缺和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国家破产和难民迁移。虽然贫穷国家和发达国家内的穷人会首先感受到冲击,但全球中产阶级一样会明显感到严重的政治震撼”。
加勒特提到了美国和中国需共同面对今后的全球挑战,但他没有提美国如何端正心态,改变那些有损美中关系的政策,因为“建设一个更具协作关系的基础”是要有诚意的。加勒特给中国提了个醒,美国确确实实看到了也推动了“粮食、能源、水、不可再生的资源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些资源都是美国的强项资源,也是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弱项资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的战争实际上都是为了争夺资源。资源才是真正的钱,资源比钱还管用,因为有钱不一定买得到资源。美元和金本位脱钩后,美国就是用石油资源作美元后盾的。那次,全世界的财富已进行了一次瓜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变得更富有,全世界的穷国又被剥夺了一次。今天,气候灾难频繁,土地沙化严重,人口压力增加,环境破坏越来越彻底,水、粮食、种子等比单纯的GDP重要得多。美国在今后一定会打资源牌,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中国一方面手握上万亿外汇,在美债上承受着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有时只是为了招商引资或地方GDP上好看一些,或者引进污染环境的产业,或者轻易让外国公司控制中国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比如,食用油的产业链、猪肉的产业链已基本掌握在外商手里。这些商品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虽平常,但重要。外商之所以控股这些产业链,就是要获得“影响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的垄断能力。中国手里的余钱,何不用来重新夺回这些产业的控制权呢?再说,当西方拿石油作为战略储备武器时,中国稀土卖的却是白菜价。这个行业只是最近才改善了管理,但日本已经储备了20年的中国稀土。同样,转基因的种子也正通过某些精英在中国推广,且不说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还有争议,就以后中国农民连种子也要每年向国外进口这一点,就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后果。中国的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把那些核心资产和产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国计民生出发,中国的上上下下,要对核心产业和资源有清醒的认识。国内的投资,不再搞政绩工程,而是切实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住房、吃饭、就业、医疗、教育问题,让改革的好处落到每个国民身上。对外投资,还是要注重实体经济,以资源为主,债券是不可靠的,泡沫是要破的。
中国应理直气壮维护国家利益
美国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无限举债。美国做不到减少支出,即无法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美国仍会继续利用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优势地位,通过美元贬值,把经济危机转嫁到债权人(国)身上。但是,以国债为抵押的美元体系最终是维持不下去的。
美国政府劳工节前公布的就业报告,传来自1945年以来首次为零的就业增长数据。民众认为这样的就业报告就像讣文。经济还在下滑,经济数据都指向二度衰退。美国可能采取更多极端的措施,加大刺激,减少紧缩,让通胀率升高,减少企业和消费者的债负,压低美元币值,鼓励消费,刺激就业。在这个非常时刻,令人想起小罗斯福总统竞选时在麦迪逊花园广场发表过的著名演说:“和平的老敌人:企业和金融独占、投机、不负责任的银行、阶级对抗、地方派系主义、发战争财的暴发户”,他当年指的是共和党的对手。今天,美国债台高筑、党派纷争、对外战争深陷泥潭,应该对号入座的应该是那些人呢?
美国政府想的和做的,当然是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世界上许多事,通过合作,通过互利原则,可以共赢。金融危机或别的全球性问题,通过中美合作、国际社会的合作,才可能具备解决的条件。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克服这场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思维和行动不应被天真地解读为利他的、双赢的、或多赢的,因为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本身就不是一件利他的事。华尔街的贪婪,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放松,美国国家借债度日的行为模式,美国民众高消费、低储蓄的生活方式,美国政客被金钱裹挟的党派纷争,美联储对美国金融的调控,美国旷日持久的海外战争和全球称霸的军费开支,都对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再进一步说,美国出现今天的困局是制度性的,不到最后时刻,美国人是不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
既然美国政府从美国和美国人民的利益出发行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在克服金融危机的斗争中,中国政府也必须先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理直气壮地制定国策,调整政策,采取对策。我们不必抱怨美国政府没有相应地考虑中国的利益,道理很简单,美国政府没有这个义务。美国的精英分子,不管他们的背景是左还是右,他们考虑的都是他们集团和美国的大利益、大前途、大战略,他们对别的国家绝对没有任何仁慈可言,他们直言不讳的是“利益”两字。
在大变局前,中国的智库准备不足,既没有准确预测灾变的发生,也并未提出高瞻远瞩的外交政策建言。面对当前的局势,中国一定要态度鲜明,坚持原则。韬光养晦不是装聋作哑,在国际上,该坚持的,该硬的,就不要怕。中国既不惹事,也不怕事。不卑不亢的大国风范,才是国与国的相处之道。拜登访华,早已结束,留给中国思考的问题,实在不少。面对当前的变局,面对国际社会的丛林法则,炎黄子孙,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