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今年一月的台湾大选中以近80万票的差距赢得胜利,获选连任,同时在“立法院”方面,国民党仍然掌握113席中64席的过半席次。大选之后,大家关切的议题包括,马连任后的两岸关系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吗?未来四年会怎样推动两岸关系?轻重缓急的次序如何?台湾的主流民意与“立法院”的非绝对多数地位会怎样制约马当局?对于台湾选后的政局变化,大陆方面又应该如何因应,才能真正造福两岸苍生?北京是否应该继续以经促统,继续让利?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两岸关系发展面对种种局限
在两岸关系方面,选后有人认为马英九既无连任的压力,为了追求他自己的历史定位,马英九应会加大处理两岸关系的力度与速度,但也有人担心他会太过亲中,损及台湾的主权,台湾的民主恐将成为“鸟笼民主”,北京对台湾的发展与未来将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各种不同的思路固然反映出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的事实,但也可看出目前台湾各界对此并无共识,大家都在盖各言尔志的自行解读,莫衷一是。
于此,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大家都在拼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未来即使主观上马英九想要加快两岸互动的过程,但还要看客观的条件是否具备,事前的功课、准备与研究是否下足了功夫,为双方进一步的互动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学者或媒体可以天马行空地胡扯一通,但凡是在两岸政府内部服务过的人都知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一定的步骤和轨迹可循,官员与智库要将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估,然后才能提出可行方案和具体建议。
依据笔者对事情的了解,北京方面对马英九政府第二任期的两岸政策究竟能走多快、多远心中应该早有理解,这里面既牵涉到台湾的内政发展、国际局势的限制,也与马英九个人的心态与政策优先有关。即或将来北京还会提出一些期望或要求,主张两岸尽早进入政治谈判或触及高阶的政治问题,但大陆当局基本上仍会相当务实、理性的处理彼此关系,因为揠苗助长只会坏事。
具体来说,第一,短期之内,马英九得先把心力用来处理内部问题,以及因为欧猪五国所惹出的金融风暴。选后民进党在“立法院”中掌握了更多的席次,再加上亲民党和台联都已跨过百分之五的门槛,能够组成党团参与政治协商,这两个政党本来就对国民党政府深怀不满,今后将会和更加强势的民进党合纵连横、分进合击。他们已先后放话,将强力监督马政府的两岸政策,马英九将会受到很大的牵制。
第二,虽然北京对台和平发展大政方针不会有变,但中国大陆在今年下半年就将进入高层换届的政治异动时期,习近平、李克强两人即将接班,而且要到明年三月全国人大会议后才能正式完成所有程序,习、李二人掌权之后,多少还要花费一些时间掌握全盘情势,再有一些技术性调整,形成自己的政策,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要期望中国大陆会有太大的动作,或有对台新政策出台也许有点不切实际。
第三,没错,马英九已无连任压力,为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他或许会想要放开步伐,大开大阖地做些大事,但他既要考虑岛内政治局面,面对民进党的制肘,也要顾及国际因素,还要理解大陆的政局变化,如果大家再把马英九个人相对谦和、不太强势的个性,再加上选举期间他对台湾民意支持的感受,誓死要捍卫台湾利益的发言考虑进去,坦白地说,他会、能或要走多远,还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四,如果连任后一年半载的主客观环境都可能对两岸关系的大幅、快速发展有所制约,再想想他第二任期的最后一年,即使不面临跛脚的问题,马英九好歹也要让出更大的舞台,让其继任人选(不管是吴敦义或朱立伦)有更大的表现空间,让他们有更大的机会赢得2016年的选举。换而言之,两岸关系的机会之窗,突破性发展的时间点或应落在明年下半年以后至2015年中以前。
第五,更进一步来看,即使两岸关系要有进一步的突破,好歹双方也要先进入政治对话,再由对话走向政治谈判,然后才会有和平协议的可能。另外,在讨论和平协议之前,双方对结束敌对状态、建立互信机制这些问题也都要有个规划。要实现这些目标总要得个过程,事先有个蓝图,不切实际的期望与骤然碰触这些高阶的政治问题只会治丝愈棻,双方不但都得不到好处,反而坏事,更会增加部分台湾民众及某些外国的疑虑。
第六,当然,台湾内部就像中国大陆一样,即使国民党内部也有所谓的温和派与保守派之别,另外还有庞大的本土力量,大家对于处理两岸关系究竟是应该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不妨毕其功于一役的即时先行处理和平协议,然后再扩及其他更容易处理的问题,但是也有人主张像堆积木一样的先把基础打好,然后逐级往上发展。两者看法各有利弊与支持者,最后恐将由高层批准定案,试图在一中架构之下找寻解决两岸定位之道。
总的来看,笔者研判,未来短期内,大陆方面未必会对马英九施加更大的压力,马也未必会以大动作来拓展两岸关系。此之所以他在选后的记者会上要说,过去两岸关系由简而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发展模式不错,将要加以延续。两岸关系将在原有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深化双方已有的协议,并尝试推动其他的可能议题,同时透过二轨或其他方式,对与高阶政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彼此的政策底线、可能的空间和机会,找出妥协、突破的办法,这才是理性和最可能的作法。
北京应该鼓励民进党转型
在政策建议方面,如果说大陆当局上下确实是以大局为重,看远不看近,重视中国发展与追求两岸统一的宏观战略,不以一时的得失为目标,认识到台湾的民主发展经验对大陆弥足珍贵,北京真的没有吃掉台湾、消灭中华民国的野心,充分体认台湾政党轮替终将成常态,国民党迟早还是要交出政权,北京并不特别在意任何特定政党的是否能够持续执政,要把希望寄托在台湾民众的身上,那么答案就已相当明显,相关作法至少已经呼之欲出。
对国民党的问题不大。北京只要把握当前政策,继续深化、广化双方的交流,互惠让利,让两岸关系从量变往质变的发向发展,期望在未来四年内,让双边关系由马英九所说的从拨乱反正到脱胎换骨,由创造和平走向巩固和平,双方本着“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前提,善用创造性的模糊,在“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下,继续摸着石头过河,除了经济的协议之外也能在文化、媒体、教育方面达成某种协议,让两岸的关系制度化,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
对民进党的工作则相对艰巨一些。其实,即使只是出于统战的考虑,北京当局也应把握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原则,分析敌我、利用矛盾,争取同盟,即使这种同盟军是不可靠、暂时的也要尝试加以转化。中国大陆应该鼓励民进党的转型,协助彼等以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中国大陆,帮助、甚至培养民进党内温和的力量成长,一味的打压、排斥、指责,全面的封杀未必就是最好的策略,否则民进党一旦上台,两岸关系又将动荡,这对北京亦属不利。
至于面对台湾整体,如何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可能是北京终将面对的严肃问题。台湾民众对于国家认同与定位或有不同看法,但就目前看来中华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公约数。马英九要求北京正视此事反映了台湾民众的感受与坚持,意味着北京不可斜视、鄙视中华民国,但他并未强人所难的要求北京承认,这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政治问题,大陆当局允宜深思,并有所规划。至于如何承认、欣赏、肯定台湾的政经发展经验及民主成就当然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情有利就必然有弊,福祸相倚古有明训。从正面出发,如果台湾发展成一个意志统一、不带悲情的理性社会,当然有其正面的效果,这将有助于两岸双方能够以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但如果从斗争的角度切入,肯定民主的台湾可能会给北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冲击,而且这还会减少北京分化离间的机会。万一届时中国大陆将面对一个朝野立场一致、团结对外(中国大陆)的台湾,得失之间恐怕还要好深思量。
最后,政治是一门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艺术,台湾内政与两岸之间的变化确实不能完全排除任何可能。有时歪打正着,有时明明正确的决策却因对手的误解、误判造成失误。于今之计,最好的作法仍是暂时排除高层政治决策与非常理所能够处理的变数,凡事回到事物的基本面,以正常的思维和作法,透过学者先行做好研究,经由二轨沟通打下基础,营造气氛、创造条件同时并进,当主客观条件成熟时,大家再诚恳地来尝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台湾观察》2012年2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