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朱松岭
11月27日至12月5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7所高校的40名师生组成的“大陆高校师生赴台访问团”受马英九基金会邀请访问台湾,这是对马英九先生今年4月率团访陆的回访,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交流盛宴。此次访台不仅是一次文教领域的交流之旅,更是一场认知与情感的重塑之旅。此次交流既有精彩纷呈的亮点,也反映出两岸关系包括青年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开启了新形势下观察两岸关系走势的新窗口。
一是参访团以智慧化解刁难、以真诚破解偏见,以青春奏响交流强音,书写了两岸交流的一段佳话。第一,此次参访团入岛参访打破了民进党当局精心编制的信息茧房,开启了两岸交流的真相之窗。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通过操控媒体、封锁消息、歪曲真相等方式制造两岸对立与隔阂,然而,此次面对面的交流让岛内民众与青年直接接触到来自大陆的真实信息和朴素真情。大陆师生展现的高度自信、谦逊与友善,与民进党当局的刻意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强烈冲击了其信息茧房屏障,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民进党当局的信息茧房效应,让岛内民众尤其是台湾青年了解到大陆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进步与开放,感受到了两岸共同发展的广阔空间。这种真切的感受让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重新思考民进党当局单一叙事的局限性和问题所在,为两岸构筑新的共同民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参访团的魅力型团员突破了民进党当局人为设置的种种障碍,赢得了岛内民心的魅力攻势。此次访台的不少团员被称为“克里斯玛型”,寓意充满魅力、多面、多彩且折射真相。例如,乒乓球世界冠军马龙所到之处欢迎之声如潮;清华大学学生彭弋航意外走红,被岛内媒体追捧为“有仙气”的“清华校花”;奥运射击冠军杨倩上演了一场射击表演,令在场师生阵阵惊呼。互动场景不仅拉近了两岸青年的心理距离,也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大陆青年在能力、素质与情感上的真实可爱。这种温情交流展现了两岸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可能性,是对民进党当局制造隔阂、割裂两岸民意的强有力反击。第三,交流引发“化学反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代表团团长邱勇院士专门强调此次参访“让彼此之间产生了积极的‘化学反应’”。从参访团跟岛内民众的互动看,这种反应既体现在两岸同胞情感的联结上,也体现在互学互鉴中。音乐、运动、历史文化等多样化的活动,成为两岸青年心灵交融的催化剂。例如,在台北孔庙,两岸学子共同追溯中华文化的源流;又如,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陆高校师生与台湾青年一同领略中华文化瑰宝,共同感悟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伟大,激发两岸深层次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共鸣。
二是通过此次参访团访台进一步暴露了在民进党当局操弄下两岸关系尤其是两岸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隐忧。第一,在“中国台北”事件上的意外争议,触碰了民进党当局多年操弄改名、推动“台独”分裂的敏感神经,也深刻揭示了其本质上顽固的分裂企图。民进党当局及岛内部分民众对参访团成员、复旦大学学生宋思瑶以“中国台北队”称呼岛内棒球队并对其获得世界冠军表示祝贺的善意行为做出了过激的反应,甚至不惜对宋思瑶进行网络霸凌,这种“挑衅式分裂”不仅欺凌无辜女生,还妄图让岛内民众陷入虚幻的政治泡沫之中,阻碍两岸民间交流的正常化。民进党当局对“中国台北”一词的过度反应,恰恰针对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早已就“中国台北”名称达成的共识,民进党当局对此心知肚明,却屡次通过舆论操弄和假消息散布试图突破既有国际框架。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民进党当局的强烈反应并非基于维护台湾利益,而是出于政治私利,试图借“正名”议题操纵岛内民意、转移内部矛盾。通过此次事件,民进党当局试图将体育领域政治化的图谋暴露无遗。体育本应是两岸民众加强交流、凝聚情感的重要纽带,但民进党却将这一领域视为其“台独”分裂的战场,其反应不仅显示了其对大陆交流善意的刻意曲解,也映射出其为推动分裂不惜破坏民间情感的真实面目。民进党当局若一味执着于政治操弄,只会加深两岸隔阂,损害岛内民众的实际利益。第二,表面的热络交流折射出民进党当局操弄下岛内政治环境已经异常恶劣的严峻现实。民进党当局通过操弄民众对大陆的误解与恐惧,不仅阻断了两岸的正常对话,还将两岸民间交流的空间不断压缩。即便此次活动展现了一定的互动成果,但这一成果是在极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取得的,显得尤为脆弱。此次参访团访台活动确实收获了热情的欢迎与积极的互动,但这种热络更像是建立在敏感话题刻意回避之上的短暂平和。两岸青年在交流中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表面的和谐,不敢触及“国家认同”的核心议题,更不敢直面两岸同属一中的现实。这种回避不仅限制了两岸青年在更深层次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也凸显了民进党当局恶劣的政治环境对两岸交流的压迫与窒息。这凸显出民进党当局通过长期的政治操弄,将两岸关系问题高度敏感化,将一切与“统一”相关的言论污名化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这种环境迫使两岸交流的参与者不得不在议题选择上趋于保守,刻意回避核心议题,以避免引发政治风险。这种状态,与两岸和平发展时期的热络交流形成鲜明对比,也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回退。第三,此次交流折射出两岸关系尤其是两岸交流的深层问题和隐忧。尽管两岸青年以真诚和热情努力维持互动,但核心议题的回避、对统一话题的禁忌,表明两岸关系远未恢复到和平发展时期的水平。两岸交流的根本目标应是促进理解、增进认同,并为国家统一奠定民心基础,本次交流活动本身就取得了重要成果,达到了交流的目的。然而,并非所有交流活动都如此次交流一样,不少交流活动陷入了形式化的陷阱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许多交流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高度重合,来访的岛内嘉宾和参与者也往往集中在固定群体。缺乏多样性与广泛代表性的交流无法有效扩大影响力,更难以覆盖那些尚未接触大陆的岛内人群。再如,频繁的交流活动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协同规划,容易形成“重复投入、分散效果”的局面。一窝蜂式的活动可能带来短期的声势,但长期来看却削弱了资源的集中效应。又如,单纯维持和平的交流很可能陷入“现状陷阱”。即,通过维持表面和谐,掩盖实质分歧,使得两岸在短期内相安无事,却为长期的统一目标埋下隐患。推进国家统一需要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这意味着需要直面国家认同、历史观等敏感话题。然而,在当前岛内政治环境的压制下,推进统一的交流模式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用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战略眼光分析形势、寻找对策。唯有明确目标、创新形式、扩大覆盖,才能真正将两岸交流从表面的繁荣转化为国家统一的动力。
三是建议对现有两岸交流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盘点和反思,在推进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新的战略节点上再出发、再创辉煌。第一,反思交流到底是为了什么?两岸交流究竟是为了“维持现状”还是为了“促进统一”?如果目标是“维持现状”,交流将难以突破当前“鸡同鸭讲”的困境;如果目标是“促进统一”,那么就需要设计更具战略性和针对性的交流,而非仅仅追求短期效应。为此,要建立健全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两岸交流话语体系,要通过细分交流对象、精心设计议题,吸引更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岛内人士参与,在解决“来”的问题上实现“精准破圈”,将交流的效果最大化。第二,要注意内外有别,对内的战略设计要保守秘密,对外的交流展现要符合逻辑。两岸交流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统一,而非单纯追求数据与形式,追求部门工作业绩。要避免两岸交流活动设计与实施中“为交流而交流”的误区。更要注意内外语言的重要区别,例如,2014年提出的“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中的“三中一青”(即中小企业、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就应该是内部用语,但不知为何战略目标和工作对象被岛内“台独”分裂分子搞得清清楚楚,被岛内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这些问题值得反思,更需要亡羊补牢。第三,要精准选人入岛交流,在“去”的问题上,用魅力型交流引领和塑造认同与影响力。岛内政党早已在选举中熟练运用“明星效应”操弄民意,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一策略,通过塑造两岸交流中的“明星”人物,通过打造有感染力的克里斯玛型交流人员,增强大陆正面形象的话语权,削弱民进党“反智”叙事的影响力。克里斯玛型交流的成功不应仅限于个体,还需形成群体效应。打造一支涵盖不同领域、展现多样化魅力的交流明星矩阵,不仅能覆盖更广泛的岛内群体,还能形成稳定的传播效应。精准选拔克里斯玛型交流人员入岛,是在民进党操弄下突破信息茧房、重塑两岸认同的重要策略,通过视觉冲击、情感共鸣和持续影响,这些交流明星不仅能够改变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印象,更能塑造岛内追捧的交流符号,间接影响民意和选举生态。在未来两岸交流中,以个体魅力撬动群体认同、用精准策略强化影响力,是两岸交流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