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民共交流的政治观察与前瞻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张百达 2013-03-18 假设民共关系能够在2016年前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两岸从而建立起良性、均衡的互动发展模式,则即使届时台湾再次出现政党轮替,也不至对既有的两岸关系造成太多冲击。同时,中共将于隔年(2017年)举行的十九大,亦较可不受台湾可能再次出现的政治变局所牵动。 2012年10月初,民进党中常委谢长廷应国际调酒协会邀请,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这一民间社团负责人身份前往中国大陆访问。相对于2005年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启两党关系正常化,由于民进党并不接受“九二共识”,致使双方公开正式的党际互动迟难开启。谢长廷此行意谓着即使民共两党目前仍不具备党际关系的政治条件,但双方实质交流不仅有助早日实现民共关系正常化,也为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创造更好条件。 谢长廷此行已对民进党的两岸路线及国民共三党权力格局产生微妙的再平衡效应,后续发展尚待观察。若其2013年3月在大陆全国“两会”后以导盲犬交流名义再次登陆,甚至逐渐朝常态化方向发展,必将进一步扩大其政治效应。民共没有只经不政的缓冲空间 从谢长廷此行比较现阶段民共两党相对于国共两党的互动发展模式,彼此间的潜在差异以及未来双方关系的可能竞合,笔者提出以下三点观察与关切。 首先,从实质交流向关系正常化迈进。不同于国共交流强调要先有政治基础,民进党则坚持两岸交流对话不应预设前提,因此对“九二共识”不仅敬谢不敏,更认为其实具争议。但谢长廷此行显示出,民共双方在不存在任何形式或名义的党际关系下,仍愿以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精神,于现阶段以务实交流、走曲线前进的道路相向而行,以努力推进双方所共同追求的关系正常化。 其次,不再存在只经不政的缓冲空间。马英九2008年执政后,两岸虽签署多项非政治性协议,但对北京所更关切的高阶政治议题,除选举时期操作外,颇踌躇迟疑,并藉“海基会—陆委会—行政院—总统府”设起层层缓冲。反之,像谢长廷这样目前仍处台面的民进党高层领导人物,尔后若还有机会登陆并与大陆高层官员直面会谈,终不可避免触及高阶的政治议题,彼此将不再具有缓冲空间。 第三,应确立民共交流互动主体地位。谢长廷登陆所试图推动的民共关系正常化,虽可能被北京拿来作为对国民党只经不政的施压杠杆,但民共交流不仅涉及政治人物或政党之间,亦包含其背后支持群众。故民共关系的发展应确立其主体地位,虽必是从属于两岸关系的整体发展,却也不应依附在国共两党的关系之下。谢登陆改写民进党内部政治生态 谢长廷这次登陆,虽过程紧凑,加上幕僚作业生疏,但大致还算顺利,也留下不少宝贵经验,可作为后续交流互动的参考。至于其在中共十八大权力交接前夕登陆,以及对民进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亦别具意义。兹分析如下: 首先,探索建立民共交流秩序的互信。两岸交流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互信,必要时能换位思考彼此的关切,并切实遵守双方事前所达成的各种交流协议,特别是缺乏政治基础且长期处于敌对与互不信任的民共双方之间。谢透过此次交流,应已摸索出一套建立交流互信的模式。这不仅是对谢个人,对往后若要扩大民共实质交流,都将是重要参考。 其次,为十八大后民共交流开启新页。谢长廷选择在胡锦涛即将卸任的中共十八大前夕登陆访问,对谢个人而言自是把握机遇,以免时机一过,徒增变数。再者,谢在中共换届前夕造访,固被党内反对者讥为替胡温两岸政绩再添一笔,但实际上却是替中共新一届领导人就位后的民共交流预先开启机会之窗,让习近平一就任即可依循胡最后任期所建立的模式,进一步推动民共双方实质交流。 第三,松动围堵派对交往派的抑制作用。2012年初蔡英文败选,有关两岸议程虽曾浮上民进党内政治台面,但新主席就任后不仅反对两岸/民共交流的围堵派声势复起,民进党中央的反应亦被外界解读有降温迹象。故谢选择此刻登陆,不仅牵制保守的围堵派,避免其声势扩大以致再次取得党内主导地位;同时,也凝聚了主张民共必须增进对话才能确保台湾利益与重返执政目标的交往派士气。 第四,推进民进党两岸议题政治议程。11月21日,中共十八大后民进党首次中常会讨论了中国事务委员会设置。尽管由苏自己兼任召集人而非谢,但谢的调酒行及释出明年再访计划,或许对此产生推进作用,否则其设置可能推延至下一届主席任期,也就是2014年底的“七合一大选”后。果如此,民进党将错失从2012年3月党主席选后一直到2013年底这段没有党公职选举的战略机遇期。民共交流或“两步并一步” 继2012年调酒行后,谢长廷表示计划2013年以捐赠导盲犬名义再次登陆。若谢能够再次率团登陆访问,不论其是否有机会会见习近平等新就任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如其登陆能够逐渐常态化,同时扩大党内其它派系参与,势将引起北京及外界更加关注与重视。民共之间的实质交流能逐步走向常态化与规律化,除将进一步牵动民进党内有关两岸事务的政治氛围与路线之争,民共对话范畴将不再局限于既有议题,而可能朝向全方位与多元化,并以兼具多重和解意涵,以及共同面向未来的建设性方向发展。后续走势值得关注,但更须创造条件加以形塑。 首先,建立谢在民进党内两岸发言地位。至少从目前来看,谢长廷明年若还是以调酒模式再次登陆,理论上北京应可接受。若此,谢可将其维新基金会作为扩展推进民共实质交流的公共平台,进一步扩大党内政治结盟,邀请其它政治人物及幕僚人员共同参与,不仅可凝聚、巩固交往派的共识与力量,亦将有助提升谢在党内的相关发言地位。 其次,引导台湾方面务实面对两岸课题。若谢登陆能够常态化,甚至每年有两到三次定期访问,除其本身必须设定每次访问的主要议题,或填实深化之前与大陆官员学者所曾讨论之相关事务的实质内涵,亦将可能带动党内乃至台湾内部就两岸相关议题的思考与讨论。换言之,政治家视野不能再只局限于台湾内部的权力竞逐,也必须以更成熟负责的态度,共同务实面对两岸之间的各种课题。 最后,从政治对话到全方位对话的开启。谢长廷下次登陆重点绝非带路导盲犬,也不该仍停留在前次到底有无“九二共识”或“宪法各表”的各说各话。举凡像是和平协议、军事互信,乃至台湾目前所关切之媒体自主,大陆的人权法治、民主进程乃至社会转型等课题,都可能浮上对话台面。就算还是围绕在谢长廷所提出的“宪法各表”,实亦直接指向两岸政治定位,只是提法或切入角度的不同,而此又与大陆所倡议的和平协议以及台湾所关切的国际空间议题相互连动。 例如,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所提之“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不论民进党是否接受统一命题,但所谓“合情合理安排”所指为何,如何可能,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与在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者能否得到两岸均可接受之妥适安置,或是在何种政治条件下可使前述两个政治实体得以共存共荣,都是应加以探究的严肃课题。 如民共实质交流能够持续推进,对话范畴更形扩展与深入,终将朝向全方位开展。届时民共或将先于国共,进入政治及安全战略对话:也就是说,过去先有政治前提才有政治对话的“两步走”将变成“一步走”,或“两步并一步”。于此,国民两党亦须尽早就如何在台湾内部凝聚“台湾共识”的实质内涵而努力。结语 不论如何,此次由谢长廷登陆所带动的新一波民共实质交流,若能持之以恒,更加扩展,持续深化,不仅将有助民进党更加妥适地处理好敏感复杂的两岸课题,有利降低来自外部对其重返执政目标的不利干扰,更攸关其一旦重返执政后,如何能够有效维持两岸关系的持续稳定与发展。 另一方面,假设民共关系能够在2016年前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两岸从而建立起良性、均衡的互动发展模式,则即使届时台湾再次出现政党轮替,也不至对既有的两岸关系造成太多冲击。同时,中共将于隔年(2017年)举行的十九大,亦较可不受台湾可能再次出现的政治变局所牵动。 《台湾观察》2012年12月期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两岸关系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Next: 民共交流的“涟漪效应”与“引申波幅” 相关文章 逼统——和统与武统之间的统一之路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逼统——和统与武统之间的统一之路 对美台军事合作的观察与思考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对美台军事合作的观察与思考 长保粮食安全须重塑粮食体系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长保粮食安全须重塑粮食体系 俄乌法律战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启示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俄乌法律战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启示 关于借鉴香港国安法经验推进反台独法律斗争的政策建议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关于借鉴香港国安法经验推进反台独法律斗争的政策建议 2021年两岸关系综述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2021年两岸关系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