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 从范式转移看台湾“九合一”选举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云飞 2014-11-28 如果国、民两党席次、得票率持平,而无党籍人士得票率足以同两党形成鼎足之势,这或表明台湾选民彻底厌倦蓝绿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对立,厌倦长期政党恶斗、不得不从两个烂苹果中挑较不烂的政治格局。 今年11月29日台湾将举办地方选举,是次选举包括:直辖市长、直辖市议员、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区长、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民代表会代表、县(市)长、县(市)议会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会代表及村(里)长,共九种。为了减少选务经费和降低社会成本,上述九种选举将在用一天举行,故简称“九合一”选举。该次选举是自1994年省市长直选以来,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届地方公职人员选举。自1997年县市长选举以降,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地方县市赢得执政版图的大小,与两年后的“总统”选举的结果几乎成正比,因此,地方县市长选举一直被视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这次“九合一”选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本文借用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范式转移”这样一个概念,来观察“九合一”选举,意在掌握当前台湾政治态势的核心问题,从而探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可能走向。简单而言,范式转移描述的情况是,基本理论因根本假设的改变而转变。放在台湾政治语境里,讨论“范式”就是分析政党或政治人物的意识形态、选举议题和竞选口号的设定、社会动员模式以及社会支持面的变化。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困境 2012年1月“总统”选举落败后,蔡英文自认输在“最后一里路”;当年4月其核心幕僚姚人多指出,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困境,在于提不出能与“九二共识”等量齐观的“替代物”,即民进党无法说服台湾人民相信它若执政,有能力面对中国崛起,有力量阻止中国因素继续影响台湾选举。他更直言,“台独”、“建国”已经失去主流市场,“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可以独立的时代”过去了,此言一出令泛绿阵营一片哗然。 民进党创党元老谢长廷倒是积极尝试以“宪法各表”,来回应北京以“九二共识”作为“党对党”对话的门槛要求,以期打破国民党在岛内垄断两岸关系发展的话语权。鉴于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关系一度紧张,以及“一国两制”对台湾民众缺乏吸引力,中共在去年3月确立了“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新策略,积极邀请个别民进党人以“民间人士”身份赴北京、上海参加两岸关系研讨会,希望能凝聚更多共识和加深互信,甚至探索出更具吸引力的统一制度安排。去年7月,谢长廷以“维新基金会”的名义在香港主办“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协办,这正是中共新策略之下的一大突破。 如果加上国民党政府回到1990年《国家统一纲领》重提两岸是“一国两区”的关系,国、民、共三党显然都有意在意识形态上突破眼前局限,积极扩大未来对话博弈空间,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似乎朝北京所主导和乐见的方向前进。然而,今年3月至4月间,“太阳花学运”强烈反对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又给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投入新变数和悬念。 “太阳花学运”代表的新世代 由黑色岛国青年阵线、绿色公民行动联盟、公民1985行动联盟等学生社运组织发起的“太阳花学运”,认定两岸服贸签订过程为“黑箱”作业,从3月18日起集结抗议至4月10日撤出“立法院”,为期20多天。期间,300多名抗议学生、青年一度占领“立法院”议场,周围则有成千上万的抗议群众和非政府组织与警方对峙。这场学运首先是反对马英九政府、反对两岸经贸进一步一体化;其次是反对中国大陆经贸统战,而学运领袖林飞帆、陈为廷等也表露出台独建国的想法。民进党高层乘机到场声援以收割反马反中的政治效应,该党立委也站到学生群众与警察之间为学运护航。然而,由于抗议群众一度还冲击“行政院”和中正区第一警察分局,并瘫痪台北车站一带的交通,影响了社会大众对这场学运的整体观感,并引来批判声浪。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党外”运动以来的台湾反对运动,一直都是知识分子经由杂志和报章评论来形塑舆论和社会思潮,再到1990年代电子媒体的推波助澜,因而涌现一个个意见领袖,有些更成为今日政治领袖。然而在人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时代和新媒体的冲击下,这场学运主要通过脸书进行网上串联和动员。“公民记者”的涌现,使得各种消息和意见,未经传统媒体编辑人员专业的查证,直接在网上被当作“真相”或“真理”在群众当中传播。于是,所谓评论缺乏冷静、客观,大多流于情绪性宣泄和谩骂,读者各取所需,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社会大众意见极端分化对立,但又呈现零散局面。所以,这场学运固然反马反中,但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等泛绿阵营也未能从中获利多少。从这次台北市长选战中,民进党派不出候选人,而民调领先的外科医生柯文哲赢得民进党初选却又拒绝代表该党参选,就是明证。 高雄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叶高华在网上发表《摇摇欲坠的台湾民主》一文,指出经历五次总统民选、两次政党轮替,按理说台湾民主应算是巩固了,实际上却是“摇摇欲坠”。他引用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分别进行的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发现在1895名年满18岁的台湾民众当中,无论如何都拥护民主体制的人,从59.0%下滑到51.7%;接受独裁体制的人,则从15.8%上升到22.2%。此外,愈年轻的世代,对民主体制愈没信心。在18岁到29岁的青年当中,只有41.0%无论如何都拥护民主体制,但有34.7%接受独裁体制。叶高华认为,年纪较高的一代嚐过独裁的滋味,因此较渴望民主体制;然而最年轻世代无法体会前人争取民主、自由、人权的艰辛,却经历了陈水扁的失败与政党政治的无能,因而对民主体制产生怀疑,甚至去想像独裁体制可以改变这一切。 瑞典哥德堡大学政治系的王奕婷在《难以对话的两种民主观?秩序、政府效能vs 自由、人权保障》一文中,除了呼应上述论点,还指出台湾社会中有相当一部份民众所想像的“民主”,与人民主权、自由权利保障等民主核心理念有相当的差距。这与国民党长期以来将守法安定、政府效能与“民主”联系在一起密切相关。年轻世代特别重视参政权的发挥,以及表达意见与结社等自由权利的保障,因此格外反对媒体垄断,认为走上街头表达意见理所当然。这样多元的民主想像也解释了在服贸相关争议中,不同立场者皆诉诸民主,但两边的“民主”似乎很难对话。结语 本文开篇曾提到县市长选战的结果与两年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几乎成正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县市长及2010年直辖市长选举中,民进党的总得票率以48.21%略高于国民党的45.76%。然而在2012年“总统”选举,国民党的马英九和吴敦义以51.60%过半票数当选,民进党蔡英文与苏嘉全得票率则下滑至45.63%。马英九继续执政主要得益于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大陆大量采购台湾中南部渔农产品,帮国民党在民进党执政的地方县市赢回不少选票。 然而,马英九在其第二任期内发生党内亲信涉及贪污,特别是去年与“立法院长”王金平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今年两岸服贸协议争议,以及一连串食品安全危机,更加深了社会对马政府无能的印象,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一度下跌到9.2%的历史低点。 受马英九民望低迷的拖累,国民党这次在地方县市议会选举的表现便值得关注。在较受瞩目的“六都”市长选战中,除了朱立伦在新北市、吴志扬在桃园市有绝对把握外,国民党在高雄和台南很难撼动民进党的陈菊和赖清德,而国民党籍台中市长胡志强虽有政绩,但年龄和健康因素使他要承受形象年轻专业的民进党对手林佳龙的有力冲击,胜负难料。台北市长选举的基本盘历来都是“蓝大绿小”,但连胜文能否克服“富二代”形象击败得到新党前立委姚立明、李应元等多位民进党人士辅助的柯文哲,可视为自主性最高的台湾中产阶层是否支持两岸经贸一体化趋势的信任票走向,最具指标性意义。 国民两党无论哪一方在“九合一”选举大获全胜,都表明政党竞争仍是台湾政治基本范式。不过,在台北市以外,另有8个县市首长选举吸引了多达三名以上的无党籍人士参选;如果国民两党席次、得票率持平,而无党籍人士得票率足以同两党形成鼎足之势,这或表明台湾选民彻底厌倦蓝绿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对立,厌倦长期政党恶斗、不得不从两个烂苹果中挑较不烂的政治格局。“九合一”选举在即,两岸关系乃至台湾岛内政治是否出现范式转移,我们拭目以待。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民共关系的转机与隐忧Next: 借力“一带一路”柔性推进两岸关系 相关文章 逼统——和统与武统之间的统一之路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逼统——和统与武统之间的统一之路 对美台军事合作的观察与思考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对美台军事合作的观察与思考 长保粮食安全须重塑粮食体系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长保粮食安全须重塑粮食体系 俄乌法律战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启示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俄乌法律战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启示 关于借鉴香港国安法经验推进反台独法律斗争的政策建议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关于借鉴香港国安法经验推进反台独法律斗争的政策建议 2021年两岸关系综述 台湾观察 天大报告 2021年两岸关系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