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胡连会”之后,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自2008年起,时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注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人民往来,开放大陆人民自由行,签署了23项经贸协议等。除了官方交流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两岸交流应该愈走愈通畅才对,但现实情况是愈走愈疏远。两岸交流确实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持续一段时间后,许多问题开始出现,需要双方去正视和解决。 密切交流没有拉近两岸关系 陆方敞开大门,欢迎台方各政党赴陆交流甚至合作。台湾政党中,有的接受陆方善意,就带了一些政策协议回来;有的表面迎合陆方,回来还是把陆方骂得一塌糊涂,欺骗民众;有的号称统派,却一味抢资源,中饱私囊。台湾民众的感受是,无论是政策还是协议,都是特定群体得利,几乎只有政党人士或是特定企业才享受得到,民众不良观感自然形成,甚至认定部分统派是“买办”。很多台湾民众慢慢觉得,这都是政党间私下的利益。民众无感,积极意义就不容易体现出来,负面情绪自然渐渐积累,难以消除。 后来陆方似乎意识到光靠政党交流不行,民间交流未能有效促进认同与改善歧见,于是两岸开放互通往来,多以经贸、旅游、文化等作为主要管道,力求以“求同存异”达致双方共识。然而,陆客来台观光,台湾店家变相涨价、旅行同业削价竞争、观光景点人潮拥挤,虽在经济上带来利多,但这是针对旅游观光、酒店餐饮、农渔业者独享的政策。通过旅游观光业吸引大陆游客,台湾人所听所闻大多是人潮拥挤、秩序卫生、破坏景点等问题。这些问题自旅游开放便存在,只是随着来台人数增加更增多而已。台湾人“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矛盾心态尽显无遗。 交流成果遭反对 服贸协议、货贸协议甚至是FTA,被政客与当时在野的民进党操作成“卖台”协议。台湾群众与年轻学子不明真相,成为被利用的棋子。要了解这些政策不难,可由于国民党倡导和文宣力度不够,造成所谓的“黑箱作业”及“318太阳花学运”。
对于两岸交流成果,台湾民众“感性”大于“理性”,缺乏判断、是非不明。在媒体渲染下,台湾几乎整个社会呈现“病态”价值观,现在的执政党也在自食恶果。当初国民党有多少政策是有利于台湾更多民众的,但在野的民进党就是要反对国民党,借题发挥,以博取感性选民的支持。 当那些年轻人在抗议两岸交流导致他们收入不足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他们在抗议、砸“行政院”和“立法院”这段时间,少赚取了多少薪资,而要吃苦的高薪资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去。这是台湾教育与价值观的偏颇,让这一代的年轻人缺乏竞争力,可惜也可悲。年轻人无法面对“现实现况”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 交流没有解决认同问题 两岸人民认同差异问题已经愈来愈严重。在去中国化教改后,台湾学生不了解完整的两岸近代史,对两岸关系的认识更加缺乏历史深度。如果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沿革没有正确、合理、客观的了解,再多的访问交流、研讨座谈,都变成流于形式。台湾受邀团体回台未将陆方活动及内容在岛内正面传播,不但浪费了主办单位的时间,也是在消费主办方的美意。 为何台湾年轻学子对民族没有认同感?笔者认为国、民两党都得负起责任。由于国民党的反共情结、民进党的“去中国化”,台湾教育课纲的两岸历史只剩“台湾历史”,所以在李登辉12年、陈水扁8年统治后,青年学子对两岸关系和历史是呈现“断片”、“不了解”、“不想知道”的情况,导致失去对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三民主义第一个“民”就是民族,民族与国族认同至关重要,这攸关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台湾今日被边缘化,在世界上孤立无援,放弃三民主义的“民族”价值是直接原因。 台方投机 陆方无力 近年来两岸青年交流参访座谈频繁,但是成果不彰,台方投机,陆方无力。最近这一年多,无论是民革、台联、台盟、统促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两岸学者座谈会等活动,主办方都尽心尽力,诚意可嘉。然而,这中间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陆方对台单位众多,涵盖面广,近几年从政党交流、经贸交流、民间交流至如今最重视的青年学子交流。因为台湾在2014年发生了“318学运”而引起后面整个政治局势的改变,陆方发觉在青年学子交流这一方面必须重视,所以近期交流大多着重在青年这一块。不过,这中间存在一个问题:陆方主办单位邀请台湾方面来访时,重迭性太高,每次交流大多是同一群人,未能达到扩大传承交流的目的,同时也未考虑团员的行为品德及言行举止。 这些参与交流的台湾人士,太多滥用大陆机构名义,行不当行为甚至诱骗台湾群众,比如招商引资不当获取利益。这些人回台后,资源下放不均。真正用心者需要掏钱、花时间、精力放在两岸事务上,但大多得不到真正重视,反而是那些谄媚逢迎者获得大量资源,导致交流目的落空。大陆应重视与培训真正用心从事两岸事务的团队,让这些精英回台后能有后盾,能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于两岸事务上。同时,更应帮助贫困弱势族群赴陆学习交流参访,效果会比重视精英团体更佳。 受邀台方的问题,则在于号称统派团体或政党的组团方本身,受邀到大陆交流后,回台后没有将正面的能量带回给台湾群众,只是浪费资源,等着下一次的邀约。享受陆方礼遇,回台后把陆方骂得不堪入耳。自称统派的年轻学子也有许多“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受邀参加陆方各单位的邀请,接受陆媒访问,回台后也是将陆方批评得一文不值。常出现在陆方各场合的硕士、博士,号称某政党的党代表或是中常委之类的人士,甚至对受邀初来大陆的女学员做出不当行为及言语上的伤害,严重损害大陆主办方形象。这些人有点步国民党的后尘,占着位子但不发挥影响力,无法走入群众。光有理论,只想沾光,没有办法走入群众、引领群众,总是在自己的圈子高谈阔论,所以永远不能在台湾获得话语权。 虽说统派团体众多,但清楚了解两岸关系近代历史发展乃至大陆发展的过程及一国两制的实质内涵的人其实并不多。在面对群众时,也会面临考验甚至是谩骂等。既然号称统派,就不要怕被贴标签,台湾都自称是“民主社会”,有“台独”的声音,为何不能有“统一”的声音?以民为本、引领群众、关心民众,台湾的氛围就是需要这种精神,难道统派团体不知道?受邀台方多属迎合大陆,缺乏真诚真实精神,这样会将陆方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导致对台工作方式错误且愈做愈无力。
马英九错失两岸政治协商良机 可以预见的是,大陆会逐渐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来扮演两岸关系引导者角色,而台湾最佳的谈判筹码和条件已经在马英九手中丧失了。安于现状是错失良机的主要原因,“不统、不独、不武”终究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得正视现实,将“统、独”议题搬上台面。马英九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不足导致当局无法在政治层面上更进一步。
两岸交流热络的最佳时机正是在马英九先生执政的2008年至2016年“5.20”之前。马英九没有在这8年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进程,导致两岸交流失去方向。他虽然扩大了两岸之间的交往,却错失了最佳良机,原因有二:一是党内派系众多,马英九缺乏反抗压力的魄力和担当;二是过于迎合感性民众的观感,当群众出现不理性的抗争行为时,只会迎合安抚。因此,马在两岸政策的许多方面施不上力,成不了大气候。倘若一个领导人没有魄力和决心采取政策措施,内部的矛盾自然增深,到后面即使有再好的利民政策,民众无感,也是枉然。
对两岸交流的建议 两岸人民交流的方式需要有大的突破,重点是下沉和做实。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参加交流的学生可以放宽到中学层次。这个年龄层尚未接受太深的去中国化教育,可让他们游览大陆历史景点,学习两岸近代历史的课程,文化历史古迹对这些学生的吸引力会较那些大学或以上学生更有新鲜感,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2,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和商业培训机会。陆方可以安排大学生到大陆企业实地研习,可依赴陆参与学习的内容与上课次数分成初阶班、中阶班、高阶班;根据青年人的需求设立创业、就业班,请有相关经验的导师做职前教育、创业培训,避免资源浪费。 3,推动和加强基层村里长交流。台湾的村里长做的事就是所属小区的地方建设,陆方可以安排村里长到大陆三、四线城市参观整个城市发展建设,并且请该市负责建设发展的领导或专业人才来做交流讲课,实现城市交流、共同学习发展。 4,加强两岸中小企业交流。现今台湾许多中小企业想往大陆发展,却无相应的管道平台;许多台湾人想到大陆创业,但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市场渠道以及大陆的商业模式。台湾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落后于大陆多元资本商业模式,大陆可以提供机会,让台湾中小企业主了解大陆的商业模式,带他们参访在陆经营成功的台资企业,去参观访谈及经验分享,从而增加对大陆市场的信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