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以来,外国投行突然集体看空中国经济,下调经济增幅,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两三年内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他们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工业生产放慢可能较预期严重,中小企业的财务紧张局面将蔓延至经济的其他部分;受国内劳动力紧张、限电,以及欧美订单减少的影响,今夏出口增速可能为零;仍面临更严重、更长期的通胀压力。国内也有观点认为,受信贷紧缩过猛影响,中国经济存在滞胀危险。
笔者不用阴谋论的观点看待外国投行对中国经济的集体看空。基于自身利益、预测能力及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优势,外国投行看空或者看多中国市场都很正常。不过,根据以往其对中国股市和经济的多空预测,对错基本对半开,也就是说,外国投行的预测并不总是对的。所以,对外国投行的唱空或唱多言论,不妨姑妄听之,没必要一听唱空就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一听唱多就喜形于色。
但我们对问题本身,即是否存在硬着陆风险,还是要高度重视。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端赖于政府调控的艺术和水平,这里面的平衡关系很难把握,现实中各国多半是以硬着陆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速的回归和通胀的降低。以此判断中国经济以何种方式安全着陆,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从经济增速、物价水平、就业状况三个方面来分析。
先看短期,即年内经济运行状况。截止目前的信贷紧缩程度无疑堪比金融危机前。正因为此,加上有史以来的电力短缺及廉价劳动力减少,才使得外国投行做出了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预测。通胀的加剧似乎印证了此一预测,肉价再创新高,6月的CPI预计要超过5月,达到6%以上,年初定的4%的物价控制目标肯定要突破。但这是否预示着经济增速会大幅下滑,通胀变得不可控?至少从上半年的经济形势看,答案应是否定的。
一季度全国经济的增长达到9.7%,与去年全年及四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下降0.6和0.1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季度的经济增速还高出一个百分点,由此来看,中国经济虽然在下滑,但是一个平稳下滑的过程,且幅度也不大。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虽还未公布,但从各项经济指标看,除了CPI因翘尾因素的影响走高外,其余经济指标还大体正常。因此,不出意外,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应能够保持在9.5%的水平。这样的降幅根本称不上“硬着陆”。
全年而言,随着夏粮丰收,物价翘尾因素的减少,以及主要工业品供过于求,进口迅速增长等,如果原油、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在下半年能够维持近期的跌势,或不再出现显著的价格上扬,物价虽然会突破4%的预定目标,但不大可能破5%。假如6―7月形成本轮物价上涨拐点,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微调,企业的信贷情况会好于上半年。电力短缺虽然是影响企业开工的一个因素,但中国并不存在总体上的缺电;再加上保障房下半年的大范围开工建设,接过投资之棒,全年GDP增速仍可望达到9.5%左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至于就业,过去三年全国城镇地区新增338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都超过预定目标。今年上半年,劳动力紧张的局面并未得到缓解,这说明就业状况良好,下半年也不存在就业骤降的问题。
再从未来几年的情况看,根据一些经济学家预计,中国未来30年还能保持7到8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这个预测当然是偏向乐观的,它建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还会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需求,特别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公共投资增长;消费增长;社保体系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所导致的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等基础上。如果说30年时间太长,充满着很多未知因素,那么最近的两、三年,是否存在外国投行预测的“硬着陆”问题?
我的看法是,虽然未来几年存在房价高企、银行呆坏账增多、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亦不大可能出现经济暴跌的情况,除非出现大的政治问题。首先,连续七年的粮食增产,使中国目前拥有充足的粮食供应,这为制约通货膨胀持续走高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其次,三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也足以使得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再次,随着收入分配政策的出台,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保障制度的完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正如大摩亚洲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所说,不管是从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还是银行业坏账等方面来看,中国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忧虑的地方,但还远没有到会引发经济“硬着陆”的地步。
总之,对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的担忧有些过虑。目前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一个通胀走高而经济减速的阶段,中国经济虽然也在回落,但经济表现还是相对较好的。目前来看,全国的投资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消费增长基本稳定,出口还在恢复,这个趋于平缓的过程是健康而正常的,基本不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但长期而言,中国需要加强对经济和社会领域一些结构性问题和制度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