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新浪微博的热门关注话题是“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内地媒体报道称:北京将关停24所打工子弟学校,涉及1.4万余名学生。经济观察网的记者报道说:“我是骑车来为孩子找学校的,没想到已经被拆了!”在北京市海淀区新希望小学的废墟前,6岁男孩的父亲刘宏民(化名)对记者叹息:为了让儿子有学上,他已经前后找了8所学校,但仍然没有结果。
网络上发布的有关新希望小学的信息,多令人感伤,甚至怨愤。网民们追问:外地来京人员,是北京不可或缺的建设者、贡献者、纳税人,孩子们在郊区借读,不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与补贴,反而一拆了之;在没有建设新学校或分流措施之前,通过强拆学校,驱使外地孩子不得不返乡就学,造成父母与孩子分离,这不符合基本的人伦之道。主流媒体因此也跟进报道,对有关部门造成了压力。
8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教委披露了拆迁学校分流学生的安置方案。其中,海淀区将接收3000余名学生,朝阳区接收4000余名学生。海淀区教委表示将确保孩子今秋全部就读公办学校,朝阳区就读学生每人学费定为350元,差价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既然政府可以如此而为之,为什么好事不做在前头?
去年高考前,北京教育方面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一直在北京借读的外地高中生不能参加北京地区的高考,必须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这样给外地考生带来的麻烦是,他们在北京学习的是北京的教材,而原籍省市则可能使用不同的教材;还有,原籍高考录取分数线更高,而北京市因为国办与市办著名高校云集,所以机会相比其它省市优越得多。曾有媒体报道,一位来京打工者与北京建筑师对话,他们都是同一届高考生,外来工高考成绩比建筑师高却落榜,最终不得不选择做建筑工来养家糊口;而京籍考生却能进入大学,获得高等教育机会。
一些民间团体因此组织研讨会与签名,希望教育公平,让在京读高中的学生能够公平享有高考机会,但这些声音得不到主流媒体发表,会议也被以各种理由取消。为了缓解由此造成的压力,在秋季开学之前,一些地方干脆拆除部分郊区的希望小学或民工子弟学校。为什么拆校比建校快?为什么一些地方不惜违背社会良知,不敢面对无数失学儿童,强行拆毁希望小学?其根本原因在于试图以此减缓北京的教育压力,特别是由此造成的高考压力。开学之际无学可上的孩子,许多被迫回到原籍,回到爷爷奶奶身边,而不能在北京与务工的父母一同生活学习。
强行拆除学校是一种行政暴力,它对孩子们造成一种无形的伤害。为什么不先安置好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再行拆除?由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政府被迫做出承诺,安排被拆学校孩子的学校分流。这使地方政府形象严重受损。执政为民、服务型政府,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通过希望小学孩子入学得到印证。多建一所学校,将来少造一座监狱,已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为什么首善之都北京,不能表率于天下呢?
一方面是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则是挥霍浪费,建豪华办公楼,“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百姓为了孩子学习,除了学费,还要通过更多的方式,把钱花在教育上,从补课到各种赞助或送礼。学校的各种收费使许多家庭因教育而致贫,而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有可能会遭遇就业难,无效的教育对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社会底层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越来越困难。
有网友建议国家要启动基础教育一体化,就是国家根据儿童求学地来统一划拨教育经费补贴,例如安徽的孩子在北京完成基础教育,那么相应的教育经费就应该划拨到北京来。但现在不仅仅是教育经费问题,还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以及后续的考学、求职问题,都会接踵而至。政府既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设计,也要有现在与未来的宏观规划。不能遇到到问题,或回避,或消极应对,遭遇社会舆论强大压力后又穷于应付。
北京可以考虑让独立调查机构调查外来人员子女在北京的流动量,抽样调查他们是否有在北京入学的意愿,提前统计,提前告知,提前做好应对方案。有网友曾在微博中介绍了上海在安排外地工作人员子女入学方面一些值得借鉴的方式,比如每一年都把一些民工学校转为民办,政府给一些支持,也进行考核;让社工为民工学校提供服务,使他们保持与政府的联系与沟通等等。
现在许多城市多以民办学校不合格为由,动辄就强拆外来工子女学校,但却不动用一点力量来支持与协助,这不仅是没有良知与爱心,更是对整个社会不负责任。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如果大量的儿童得不到正常的教育,这对国家、对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构成伤害与危害。如果国家在教育上不将一碗水端平,后面的问题会越发严重,一是百姓要求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大,二是年轻一代青少年公民意识增强,已习惯了城市生活,如果不能融入城市,又回不到农村,将成为夹心人。灰质化社会面积增大,使社会充满不安全感。
遥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当他兴办私学堂之时,不知道条件是不是合格?如果当年的官家严厉对待孔子简陋的学舍,孔子还会有72弟子3000门徒吗?让我们记住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是私立学校的创始人,他说过的话,我们也应当牢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