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 解析中俄美“三国演义” 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伍俊飞 2013-04-25 中方应以中俄准同盟为后盾,对美实施顺应、接触与威慑战略,接受美国社会制度设计的优秀之处,须要继续扩大与美国的全面交往,勉力获得美国的市场和技术;另一方面,在经济、技术、军事、安全等领域,中国务必尽快完成威慑力量的构建,迫使美方放弃敌意和战争企图。 国际关系界著名学者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造访中国人民大学,在被问及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还没有结盟的时候,他回答说,面对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中俄结盟的可能性非常高,只是他尚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习近平此次访俄,与普京签署新的《中俄联合声明》,将双边关系升级到准同盟的层次,这似乎证明了沃尔兹判断的准确以及其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力量。 根据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安全是民族国家的首要目标,国际权力结构决定国家对外结盟行为,国家倾向于和实力较弱的一方结盟来对抗优势竞争者。在沃尔兹看来,这正是中俄终成盟友的基本逻辑。他认为,由于民族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本性,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结盟状态会因权力结构的演变而重新调整,均势能自动发生,单级霸权不会长期存在。 不过,笔者的浅见是,中俄准同盟的出现其实并非仅仅源于美国独大这一国际政治结构,更重要的因素是奥巴马政府对华对俄的攻击性政策以及中俄两国对彼此的认知。美国其实是中俄准同盟的奠基人。华盛顿在亚太地区推翻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系列行动,直接威胁到中国和俄罗斯的领土、安全、独特价值观等核心利益。奥巴马政府的“亚洲再平衡”政策,特别是其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的凌厉攻势,令对百年屈辱史记忆犹新的中国人侧目,被视为霸权主义。在新的中俄联合声明中,双方宣称“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其实已经画龙点睛,直指华盛顿亚太政策的要害。 俄罗斯的国家认同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由世界性大国转变为地区性大国,由欧洲国家变成欧亚国家。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将自己的身份确定为西方国家,在对外战略上认同欧美阵营。然而,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欧美并没有接纳倒向西方的俄罗斯,反而乘机通过北约东扩压缩俄罗斯的安全空间,并为其口惠而实不至的经济援助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使俄罗斯几乎丧失了经济独立性。从1996年开始,莫斯科痛定思痛,重拾历史上的俄罗斯“救世主义”即“特殊使命论”,逆转外交被动局面,在东西方之间寻求外交平衡,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普京掌权之后,作为对美国排俄浪潮的回应,俄罗斯加快国家认同转变并逐步将其定型,与坚持走独特发展道路的中国在国家认同上产生交集。中国目前仍属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地区性大国,拥有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主张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双方的共性使北京和莫斯科对世界秩序、外交战略以及诸多国际冲突的看法都比较接近,这成为中俄关系持续升温以及双方建立政治互信的牢固基础。 面对中俄靠拢的趋势,华盛顿不仅没有检讨和反思自己的亚太战略,反而还在台湾、西藏、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采取了与北京针锋相对的立场,从而把北京一步步推向莫斯科。1996 年,中俄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 年,江泽民和普京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同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双方建立正式的安全合作机制;2003年5月,胡锦涛访俄,两国元首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发展“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习普峰会后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公开承诺彼此优先发展与对方的关系,向天下人昭示中俄关系瓜熟蒂落,准同盟破茧而出。 华盛顿充当了中俄定盟的推手,但北京和莫斯科尚未把矛头直指美国。中俄准同盟的根本目标是捍卫两国与西方不同的发展取向,确保各自的核心利益不受侵犯。新声明特别强调,“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当然,若哪个国家敢于践踏中俄权益,哪个国家自然就成为新生准同盟的靶标。 中俄关系上升到当前高度殊非易事,最大的障碍是上热下冷和政热经冷的互动状况。俄罗斯的上层具有战略远见,深明中俄关系在维护俄罗斯利益中的关键作用,但俄民众却普遍膜拜西方。现在中俄政治上的相互支持比较可靠与稳定,但双方的经贸关系一直发展滞后。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881.6亿美元,而中美贸易额已达4846.8亿美元。据中方统计,到2012年底,中国对俄累计投资为44亿美元,俄罗斯对华投资10亿多美元,规模长期徘徊不前。经济相互依存度的低下,易使双边关系滋生变数,不利于准同盟构筑深厚的社会基础。 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网在3月底发表何思文(Stephen Harner)的评论,认为习普峰会表明奥巴马政府咄咄逼人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促使中俄接近,违背了美国利益。何思文严厉批评了华盛顿在亚太地区强化军事霸权和联盟的政策,甚至暗示,如果美国应对不当,那么中俄准同盟横空出世有可能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演变的重大转折。这实际上是一个微妙的信号,显示在华盛顿决策层之外,公开质疑政府对华进攻性政策的意见开始浮上水面。其实,奥巴马团队内部对此也确有不同看法。早在3月6日,右翼的《华盛顿时报》就刊登了比尔·格茨(Bill Gertz)的文章,放风称新任国务卿克里和国防部长哈格尔都有意放弃重心转向亚洲的外交政策。 笔者以为,华盛顿不可能完全改弦易辙,但可预卜的是,奥巴马的新团队会整饬其具体运作方式,更多地选择策反、讹诈、离间、消耗、转嫁成本等策略,更“巧妙”地运用美国的“巧实力”。美日军方计划6月份在美国本土举行夺岛演习,以应对中国夺取钓鱼岛的可能局面,显示美日同盟对华攻势战略绝非停留于纸面,这是其美好的外交辞令无法掩盖的挑衅事实。与此同时,美国会继续遵循“巧实力”思路,多做公关和沟通工作,欺骗北京,掩盖其隐性但真实的战略意图;会尽力挑拨中俄关系,特别是在低阶政治领域,煽动两国民众彼此间不满的情绪,从而弱化中俄准同盟的合力;把本来属于中国的利益许诺给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挑起亚太国家的矛盾,降低对华战略成本,用小刀片来切削中国的实力。 中俄准同盟的未来走向尚在未定之天,取决于美国的反应。中俄并不天然反美,现今都只是在捍卫自身的核心利益。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倚重美国的市场和技术,美国则求取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且也开始需要中国日益庞大的市场。只要华盛顿不采取威胁性霸权主义政策,不支持日本对华领土主张,不支持台独、藏独和疆独,那么中俄并不会走向国际法意义上的正式同盟。北京多年进行战略宣示,昭示中国恪守“和平发展”、“和平崛起”、 “睦邻、安邻、富邻”等符合现行国际秩序的诺言,华盛顿有必要提高“情商”,读懂并正面回应其友好的战略意图。 然而,不反美并不意味着亲美。笔者主张以中俄准同盟为后盾,对美实施顺应、接触与威慑战略。中方应当接受美国社会制度设计的优秀之处,须要继续扩大与美国的全面交往,勉力获得美国的市场和技术;另一方面,在经济、技术、军事、安全等领域,中国务必尽快完成威慑力量的构建,迫使美方放弃敌意和战争企图。这种战略会在中美之间塑造一种不谈感情的“工作伙伴关系”。日前,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中美要走出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这种“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之义正是指向以经贸关系为压舱石的“工作”关系。鉴于当今西方金融体制的失序和华盛顿在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加上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崇尚不重人际关系的个体主义,美方接受此种安排实际上大有可期。 来源:2013年4月24日环球网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政府扶持适时收手 交还市场调控之手Next: 中国如何应对与美实力差距? 相关文章 1980年代至2020年香港基层治理的 回顾、检讨与改革建议 天大报告 热点解读 1980年代至2020年香港基层治理的 回顾、检讨与改革建议 中国式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新要点 专题报告 天大报告 热点解读 中国式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新要点 俄乌冲突现状与未来走势的判断和应对 专题报告 天大报告 热点解读 俄乌冲突现状与未来走势的判断和应对 北部都会区经济民生发展“十事疏” 专题报告 天大报告 热点解读 北部都会区经济民生发展“十事疏” 疫情管理模式调整中的社会冲突风险及治理对策 专题报告 天大报告 热点解读 疫情管理模式调整中的社会冲突风险及治理对策 突厥语国家组织撒马尔罕峰会的 要点和影响 专题报告 天大报告 热点解读 突厥语国家组织撒马尔罕峰会的 要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