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赖红波
2021-12-21
设计作为第三种创新驱动力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业界人士的认可。苹果、耐克、华为和小米等企业发挥设计驱动力作用,开发出的创新产品频频带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体验,使得设计思维在行业中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工业设计领域内的公共服务及基础研究存在供需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大湾区工业设计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强国战略,应该大力支持大湾区工业设计发展,提升其公共服务和基础研究水平,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
发展大湾区工业设计的战略意义
工业设计诞生于“手工业经济”向“产业化经济”演进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不是一项单独的行业,而是与使用者、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业设计是当下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其中又有三种因素在起作用,分别是技术、需求和市场。要重构设计模式,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虑产品的设计。当前,设计创新的巨大能量正获得爆炸性释放,包括微软、脸书、亚马逊等诸多世界级品牌企业,设计已成为顶层战略思维的关键要素,也是面向未来的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多以小米为代表的2010年前后创立并快速成长的品牌,则在创业初期就把设计创新置于核心地位,才逐步走向成功。悄然之间,设计驱动创新已经成为打造制造强国的有力推手。
从十一五规划中的“要发展专业的工业设计”到十二五规划中的“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到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十三五规划中的“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及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以及十四五规划中“鼓励制造业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做好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等,工业设计连续四次写入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新时期赋予了大湾区工业设计发展新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格局,从传统设计变成泛在设计,通过创新引领设计、消费促进设计,从用户视角出发,再定义、再创意、再设计、再制造、再消费等。工业设计将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肩负起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任,与此同时,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网络强国成为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推动着工业设计的产业转型,并为其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湾区工业设计发展需要提质增效
大湾区集聚了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工业设计人才,涵盖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服务设计、时尚设计等十大领域,每年新增约1万个设计就业岗位,服务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发展。因此,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中,非常有必要加大对大湾区工业设计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设计成为创意产业中的龙头,并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1.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部分高端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还掌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在这样的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背景下,大湾区作为重要的工业中心,应承担起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华丽转身的历史责任,大力推进大湾区工业设计发展,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2. 大湾区正围绕着“高品质服务”“广东制造”“香港购物”“粤语文化”等四大品牌,加快构筑新时代协同发展战略。着力统筹打造与珠江三角洲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大湾区服务业品牌,因此非常有必要依托工业设计推动“两个强国”建设,进一步推进工业设计在大湾区“四个品牌”建设战略中形成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培育形成一批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品牌供应商。
3. 未来三年,大湾区要把中国首个“设计之都”深圳建设成为“国际设计之都”,提高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使其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大湾区总值的10%。这需要进一步促进大湾区设计发展,使大湾区成为高端设计资源的聚集地,辐射全国设计产业发展,充分展现各种创意。
4. 从“珠江三角洲制造”到“大湾区制造”转变,是不断提升大湾区制造业整体水平的一个标志。以往的“珠江三角洲制造”其实是大湾区整体制造业实力的部分反映。因此,以大湾区工业设计来推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和重塑“大湾区制造”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美誉度。
5. 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迅速影响着整个世界,信息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必须把网络和智能技术投入到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应用中去。设计引领不仅仅是从内容和硬件上引领,更是围绕工业设计、新商业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以及制造业的融合,才能真正形成设计驱动的创新系统。这也进一步折射出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中促进大湾区工业设计发展的紧迫性。
近年来,大湾区工业设计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公共服务缺乏、基础研究不足、设计数据积累和成果共享不够,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地方各级政府层面看,尚未组织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及基础数据库,在设计标准体系建设、设计工具研发组织工作等方面相对滞后,不能为量大面广的中小微设计企业提供设计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从企业层面看,工业设计服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服务领域单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投入不足。工业设计领域公共服务及基础研究的供需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提质增效。
政策建议
当前,工业设计和新技术已经深入到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并引领着行业内的巨大变革。大湾区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工业设计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 倡导“大工业设计”理念。加强工业设计战略趋势研究及行业标准制定,加强共性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推动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增材制造等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培育大湾区内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和相互交流,发挥各城市协同优势,建设一批工业设计知名品牌,鼓励形成开放包容的行业生态。
2. 做大“服务设计”。以大数据为支撑,以交互设计为手段,发展“服务设计”等新业态。支持以系统集成为特点的“集成创新设计”,支持对传统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进行研究和再设计的“流程创新设计”。顺应大湾区国际大都市在智慧城市、安全、老龄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需求,支持各类“智慧生活设计”。继续鼓励以广告创意、品牌策划、企业形象、包装设计等为重点,鼓励原创广告作品,提高大湾区内的特色文化交融水平和品牌发源地的创意、创新能力。
3.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推动大湾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制定、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大湾区要积极搭建“双创”平台,集众智汇众力,来推进工业设计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工业设计、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着力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鼓励各地利用大湾区的闲置厂房和土地,以及现有工业园区等,建立设计驱动创新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虚拟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
4. 5G时代正在来临,推动传统制造走向智慧制造,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应用普及,市场的广度、深度、精准度也在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使得智慧经济拥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以工业设计促进“两个强国”的融合,驱动产业创新和传统制造业升级,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建议推动大湾区工业设计在“两个强国”建设中驱动产业创新与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兴产业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跨界创新和广泛应用,催化大湾区的制造业变革,引领制造业格局升级。
5. 立足大湾区的各项优势,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具、嵌入式软件、设计工具软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内容软件、用户界面UI等。设计工具软件在工业设计中具有核心地位,可通过软件与制造硬件结合形成附加值,既包括传统的机械设计软件CAD、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和各类仿真软件,也包括伴随着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服务使用全过程形成的海量知识库。通过设计工具软件与芯片、新材料、航空发动机等重点产业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可从源头上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制造短板和“卡脖子”问题。
总之,未来工业设计和设计服务经济,也会和制造业一样进入创新驱动、深度转型关键期。“十四五”期间的突破口将聚焦在创新型服务业,包括设计服务业以及与当前各地的转型升级相关的服务业等方面。对大湾区而言,工业设计和设计服务业发展有两个重点:一方面,与“互联网+”新技术(包括智能硬件等)相互结合,形成新的业态和模式。另一方面,开拓视野,尤其不能只服务单一区域和单一产业,必须跨区域跨产业,与珠江三角洲的传统制造业形成深度融合,才能提升大湾区的辐射半径和服务功能,真正使设计驱动产业联盟创新、创新系统构建及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