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马英九就职三周年,他特别南下台南举行记者会,邀请部分年轻学子参加。一般认为,马英九此行深入绿军重镇,对全台民众发表重要谈话,目的在争取南部民众及年轻人的选票。但更重要的是,这恐怕意味着国民党政府和马英九的竞选活动已经正式起跑、全面开展。从此以后,台湾将逐渐进入选举旺季,朝野攻防将更形激烈,执政当局施政脉动将更围绕着竞选活动的主轴逐渐展开。
两岸关系整体良性发展
三年来,民进党的批评从来没有少过,从“倾中卖台”到“矮化主权”到“丧权辱国”不一而足,街头抗争活动也不时出现,但马英九政府则自认为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即或仍有不足及改善的空间,但仍坚称其当年的竞选政见已有近90%已经全部或部分得到兑现。客观来看,马英九政府不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他在两岸关系、经济发展及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空间方面尤其有重大表现则是有目共睹。
当然,过去三年,两岸之间确实也曾因为有达赖访台、东京影展的“江平事件”和后来的广州亚运杨淑君跆拳风波,以及最近的世界卫生组织密函称中国台湾省问题,在台湾内部及两岸之间引发一些争议,变成民进党攻击马英九的口实。但这其中主要是台湾内部权力斗争的因素,与两岸关系整体良性发展无涉。马英九政府的务实态度和中国大陆的理性应对,都应加以称扬。
在两岸关系方面,三通已经全面实施,两岸直航给双方民众带来极大便利,目前大陆观光客赴台人数已达556万人次,与大陆成功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及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打通任督二脉,避免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中遭到边缘化,而在与北京方面取得默契后,台湾已经能够每年顺利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会议,“邦交国”一个未减,这些都有效地增加了台湾的发展潜力及国际竞争力和能见度,值得肯定。
日前,台湾各大媒体都对马英九政府执政三周年进行过全面性的“体检”和民意调查。就以一般认为偏蓝的《联合报》为例,在“总统”选情方面,马暂以45%胜过蔡英文的27%,双方差距拉大。另外,在不提示选项的前提下,13%的受访民众认为稳定两岸关系是马政府最主要的成绩单,11%肯定提振经济景气的努力,认为推动廉能肃贪、开放陆客来台及拓展国际外交是主要政绩者各占3%。马英九的选情虽然审慎乐观,但看来也仍有很大努力空间。
至于马政府较为人诟病的施政,7%的民众批评马政府危机处理慢半拍,比例居首;抱怨景气未见好转、施政魄力不足和物价房价上涨的比率各占6%;另有5%的受访者对马政府处理两岸问题的表现太软弱不满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八八水灾”救灾不力、与民众脱节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其后续影响一直延续迄今。另外则是经济无感复苏、贫富差距扩大、房价高涨、通货膨胀隐然待发这些与民生有关的问题。马英九政府显然必须妥善、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优势在两岸挑战在内政
谈到大选主轴,这可分成两个层面来谈。首先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手的短处,这当然就是两岸问题。这其中牵涉的不只是统独与“国家认同”问题,而且应将其与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空间结合起来讨论,逼着民进党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不让它再有任何规避、回旋、模糊的空间,再度唤醒民众对民进党冲撞国际体制、破坏两岸关系,可能引发冲突的恐惧。笔者相信,民进党在这一方面应该难以招架,大概只有避战一途。
其次,如果说所有的政治都是内政,选民关心的主要还是切身有关的经济与民生问题,那么马英九政府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就要剑及履及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执行力,以一新人民耳目,让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效果能够展现出来,让大陆观光客自由行得以落实下来,通过财政、税赋、社会福利等不同手段,继续平抑房价,提高工资,让多数民众能够享受到经济复苏的果实。如果能够如此双管齐下,马英九应该能够胜券在握。
有关未来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简单的说,马的优势在两岸,挑战在内政,马已摆出战斗态势。但一如所周知,台湾政治险恶、部分民众又理盲滥情,任何偶发的事情都可能使得选举一夕翻盘。过去几次的枪击事件,恶意诬指对手买票贿选,大家应该记忆犹新。如今距离选举投票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是否会有天灾意外谁也难料,若再加上民进党的动员、爆发、炒作议题的能力,两岸关系的敏感性,如果涉案各方稍一不慎,就有可能把问题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笔者看来,马英九未来工作的重点除了要深化、强化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让一般民众能够得到两岸关系改善的实际红利之外,另外也要整饬内政,提升行政效能,组建竞选团队,加强宣传,组织文宣队伍,设立网军,争取年轻选民,目的是要化被动为主动,掌握议题设定的主动权,毕竟攻击才是最好的防御。对付民进党这个不问是非、只讲夺权,主张分裂国土的政党是不能有任何的妇人之仁的。
近期不会扩大两岸互动
回头谈到马英九政府的两岸政策,其核心主张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加以概括:首先就是“不统、不独、不武”;其次则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第三则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良性发展两岸关系;最后则是“按照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依民主程序,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台湾未来的前途”。在过去如此,未来亦将如是。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将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以逐步渐进的方式来发展两岸关系,希望由和平共处走向和平竞赛,最后再透过和平解决的方式来达成双赢的结果。
虽然历年来台湾内部确实是有不少学者对马英九有所批评,责难他缺乏主体论述、没有核心价值、魄力不足、用人不当,但“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优先、对人民有利”这是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前的一贯主张,其就职演说中也再度予以重申,这是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的一种庄严政治承诺,基本上也能得到民众的认同,笔者没有理由预见在这次的竞选活动中,或其自2012年再度执政后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整体而言,笔者认为,不管是选前或选后,国民党及马英九政府的两岸政策将不会,也不应是牵动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但其中仍然有些值得着墨之处。比如说,马英九在今年元旦文告中特别提到要壮大台湾、振兴中华,这种原则性较高、极具前瞻性的政策宣示如何化为政府的具体施政仍然有待观察。如果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能够有些具体的作为,这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果动作太大又可能成为反对阵营攻击的话柄。
因此,笔者并不预见,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台北会对大陆所积极想要推动的媒体协议、教育协议、文化协议等问题会有太多积极的响应。即使就长远来说这些问题对于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历史感的认知会有帮助,但基于选举的现实考虑,马英九政府只会在既有的基础上,慢慢地扩大、深化两岸之间既有的交流,让民众有感,得到实惠,采取稳健的作法,暂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另生事端,使自己处于遭到对手攻击的困境。
冷静面对选举政治现象
原则上来看,笔者相信,马英九会希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维持现状与和平,努力创造有利条件,让两岸由和平竞争走向最后的和平解决。选前,马英九政府将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尤其是经济、社会层面的交流互惠,但短期内不会再有太多太大的动作;选后,由于再无连任压力,马英九在赢得胜利之后,是否会有进一步的其他举动,相对较为积极的两岸政策,或许让人有些期待。
有关马英九所提过的要打造台湾的黄金十年,期许“中华民国”成为和平的缔造者、中华文化的领航者,宣示要扮演负责任的利害相关者等等角色,显见马英九还是有强烈的企图心与愿景。选后,马英九如何把当前的创造和平进一步变成巩固和平,在其未来的四年任期内能为两岸关系奠下可长可久的基础,为自己留下历史定位,同样也将有赖学者、专家、官员共同努力加以促成。不过这些都要等待选举结果揭晓之后,大家进一步的努力。
至于在具体的问题上,马英九到时候究竟要不要、应不应在两岸政治对话、政治谈判上有比较具体的作法和想法,要不要讨论双方的政治定位问题,要不要在两岸媒体协议、文化协议、教育协议上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作法,要不要探讨两岸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究竟是要采取由下而上、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的传统作法,或是可以思考釜底抽薪的作法,由上而下推动两岸关系的机制化,这些也都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必要时相关学者及官员甚至应该预拟办法,以备他日之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马英九有关“台湾前途由两千三百人决定”的说法曾经引来各界的不同评价。轻者不以为然,重者认为他“形统实独”,表面遵循民意,但未能引导民意,尝试通过教育、宣传、考试等社会化的过程,积极改变部分民众的错误价值观念和认知,仍然未能完全摆脱民进党及李登辉的羁绊,但其有关按照“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依照民主程序的说法,其实是话中有话的潜台词,特别值得钻研两岸关系的学者、官员深思其中意涵。
最后,笔者想顺带一提的是,台湾既然已经走入民主宪政的体制,政府施政必须以民意为依归,如何赢得选举自然成了执政的首要目标,否则空有理想也一切枉然。未能免俗的马英九政府当然也有争取选票的压力,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选举热季的到来,台北当局或许会有一些比较激烈的言论也未可知,比如说对大陆的政治改革、不够理想的人权状况、“六四事件”的平反和法轮功的处理或许会有较重的批评。北京对此或许不快,但也要有所理解,不应有过当的反应。
《台湾观察》2011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