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香港特区财政司长曾俊华宣布新财政预算案后,包括立法会议员在内的香港各界劣评如潮,一场政治风波由此引发。由于预算案一旦无法获得立法会通过,特首将面对是否解散立法会的宪制危机。面对社会的强烈呼声,曾俊华在一周后宣布大幅修改预算案,这是香港开埠以来首次预算案公布后进行大幅修改。但是,预算案风波并未就此平息。3月9日,临时拨款决议案因为未获立法会逾半出席议员的支持而触礁,历史性遭到否决。从理论上来讲,特区政府可能面对4月1日新财政年度开始后出现“断粮危机”。
面对由预算案引发的这场风波,香港媒体和意见领袖近期纷纷发表评论,探讨深层原因。香港新民党主席、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3月11日在香港《明报》她有关“政治问责制”的系列评论文章中指出,“在过去20 多年,香港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的改变。”
她认为,第一是香港政治形势的根本转变。“在一个经过多次‘群众发动’的社会,加上民权意识不断的提升,今时今日的香港市民不会再接受由一小撮的‘社会精英’为他们拿主意。香港的政治格局亦由‘精英共识政治’变成了‘群众共识政治’(mass consensual politics)。”
第二是市民对政府角色的期望有所转变。“愈来愈多的香港市民要求政府站出来,扮演一个较积极的主导角色替大众持平公正地分配经济利益,以及更照顾社会中的弱者。同时,大众也希望特区政府提出长远的产业政策,扭转香港经济过分依赖地产的局面。”
由此,她认为,“一个单靠技术官僚领导、仍碍于殖民时期旧思维的特区政府,已经不足以应付香港这个极多元社会的需要”,“特区行政机关的重组是无可避免的”。她建议,“下一届的特区政府必须继续推行及优化‘问责制’,透过这个机制从高层引进具新思维的人才,以补充公务员队伍之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