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话语和一般的话语并无不同,它都是由事实、隐喻、逻辑与故事等四大元素组成。近年来由于市场行为扩大,对经济话语的需求增加。由于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于是经济话语里的概念,诸如“金砖四国”(BRIC)、“中印”(Chindia)、“中台”(Chaiwan)、“中美国”(Chimerica)、“亚洲四区”(CITI,中印台及印尼)等遂争相出现。
这些话语概念,它们都有事实和逻辑,并形成了一则则故事,最后又浓缩为讯息。但我们却也不得不了解,近代经济的话语生产者随着经济活动比重的变迁,主角早已由总体经济学家转移到了金融理财与资产管理,或者即是反映通俗经济见解的媒体这些部门。这些部门根据它们所关心的事实,建构出它们的逻辑并提出概念。它们所说的当然反映了经济的某些趋势,但是否全面则仍有待验证。
就以近年来最热的“金砖四国”这种说法为例,二零零一年九月主要投资银行“高盛”的全球市场研究部门改组,原来的主任盖文?戴维斯(Gavyn Davies)离职,原来的副手金?欧尼尔(Jim O’Neill)升任。根据金?欧尼尔自述,他在接任后苦心思虑,“要在经济知识上领先”(即要提出新概念、新口号与新的投资领域),于是遂将问题焦点从该公司一向重视的“最富裕的国家”转向到“未来最富裕的国家”。于是“金砖四国”的概念遂告形成。这个概念在二零零三年被提出后,人们的投资理财也跟着在变,不单是“金砖四国”而已,甚至整个“新兴市场”都成了金融商品的新兴领域。过去十余年,由于投机风气高涨,金融商品及衍生性商品供不应求,“金砖四国”出现后又多出了大量商品,最离谱的是当投机风潮转向到了开发中国家,甚至许多动荡国家都被鼓吹出了“超风险、超利润市场”这样的类型。我们不能否认“高盛”的“金砖四国”概念在投资业上有其独到之处。但中国、印度、俄国、巴西这四个差异极大的国家,它们除了可以笼统地代表开发中国家之外,可还有更大的意义?
“金砖四国”在当今全球经济秩序里,相对于欧美,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开发中国家的代表。在攸关最大的问题,如在国际贸易货币体系的发言权,以及“美元和平时代”(Pax dollarium)所造成的美元危机甚至货币危机等方面,当然有共趋的利害,这也是“金砖四国”峰会得以召开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这四国异质的程度可能更大过它们相同的程度。其中最异质的厥为俄国。俄国主要以出口油气及其他原物料为主要收入。在二零零零至二零零七石油价格高涨时它平均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成长率,但当油价崩跌,它即盛况难再。今年第一季的成长率竟达负百分之九点五的程度。此外俄国自开放改革以来,即形成了“寡头体制”,政府调控也缺乏主体性,因而企业向外国银行的借款总额与俄国的外汇存底相当。俄国甚至连维持卢布稳定的能力皆嫌不足。尽管俄国有意将石油出口与美元脱钩,改持卢布计价,并和独联体成员形成卢布区,但此议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是人称“金砖四国”里的俄国,其含金量已流失,成了“破铜烂铁”。
此外,则是巴西也同样不容乐观。巴西调控能力不足,通胀一向严重,受到外国短期资金的扰乱太大,这也是它高通胀、低成长的重要原因,今年第一季成长即负百分之一点八。俄国与巴西都验证了稍早前人们认为新兴经济体会带动成长这种说法的不确。反倒是由中国、印度、印尼仍持续成长,证明了这些国家由于人口庞大,它们本身就有足够的市场规模作为成长的保证。市场规模使得这些国家可以支撑出全面性的产业,不至于像许多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必须进行重点的专门化出口,反倒容易在经济动荡时受害。
因此用当今的说法,乃是在全球深度衰退的此刻,中印和印尼等人口大国,它们的经济一方面与欧美等富国明显脱钩,同时也和其他规模较小的新兴经济体脱钩,中印等国只能依凭自己的内需支持出本身的产业,它们的滴漏扩散效应,并不如过去人们所想的那么巨大。用稍早前中国官方的说法,那就是期待中国救世界乃是言过其实,中国救好自己,不成为世界的负担,就已不易。中国和印度等大国,可以增加少数原物料生产国的共生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对全球角色则不宜夸大。
因此,“金砖四国”这种说法,在过去几年里确实有夸大之嫌,它把二零零零至二零零三那个景气良好,全球经济扩张时刻的四国角色做了太过乐观的评估。“金砖四国”这种说法决不是砖头一块,由四国的现况看,它其实已显示出,是成为金砖或泥砖,各国本身的努力可能才是重点。
由“金砖四国”的实像与虚像并存,这时候就必须再提到最近几个月由南韩《朝鲜日报》所提出的“中台”(Chaiwan)这种说法了。这种说法自从被提出后,已成了台湾方面极力炒作的观念。
其实,近年来南韩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上不遗余力,截至二零零八年底,韩国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已达百分之九点九,高过台湾的百分之九点一二。但从今年以来,由于两岸关系改善,加上北京对台策略的考量,遂有一波波大陆采购团到台湾下单。就以家电业的面板为例,台湾占有率快速增加到市占率六成,南韩则由原来的五成跌到三成以下。在全球需求减少的此刻,大陆在政策上特别照顾台湾,于是“中台”这样的提法遂告出现。由于“中台”这种提法有利基,加上台湾官方也始终在ECFA(经济合作架构协议)、MOU(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以及开放陆资等上面做文章,以拉抬政治支持度,当然台湾的股市及房地产界格外对此感到兴趣。它已造成了“陆资行情”下股市房市的一阵狂飙。
就眼前利益而言,台湾经济规模小,有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加持,当然是个利基;其次,则是大陆国民所得虽低于台湾,但因经济规模大,它的资金量对台湾而言,一点金钱就足以形成钱潮,对低迷的股市房市发挥拉抬的作用。从这些现实面来考量,“中台”当然有其正面的意义。不过,目前的两岸关系并不正常,除了相互的疑忌继续存在,台湾还有势力庞大的台独群体。根据台湾的民意调查,工商界对台湾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大陆不担心的占百分之十五,而一般百姓表示担心的则达百分之五十六点二。由此已可看出台湾岛内的商人与一般人认识的南辕北辙。
因此,“中台”这种说法,在眼前会对台湾或台湾的某些人带来政治或经济的利益,但就中长期而言,这种提法的意义则并不确定:
如果两岸的这种密切交往,北京的善意被台湾体会,则两岸关系更进一步发展,那么无论采购、陆资等的投入就都值得。
如果台湾的业者不能利用这个有单可接的时刻在科技和管理水平上更加进步,而只是视接单为度难关,那么久而久之,台湾就会沦为大陆的“代工者”。到了这时候,人们就会倒果为因地认为“中台”这种提法,乃是大陆在经济上将台湾收编的一种策略。当这种阴谋论出现,“中台”这种提法的负面意义就会压倒正面意义,而使两岸的疑忌更增。这也是日本有人认为“中台”观念到最后反而会有助于“日台”结盟的原因。
而更使人忧虑的,乃是陆资问题对股市房市问题的影响了。目前全球的实体经济仍然难题重重,台湾幸而有赖于“中台”这种观念的加持,股市房市遂颇兴旺。问题在于,股市的新投机将因此而出现,一旦有了波动,即会有人受到更大损失;特别是陆资投入房市,由于目前的台湾贫富差距扩大,加上总体气氛不佳,国民平均所得已降到了五年前的水准。但房屋市场却因由陆资而持续上涨,这意味着房价与所得的差距将愈拉愈远。我们不能疏忽了,近年来伦敦由于俄国及中东大小富翁进入,房价已是全球最高。因而使得伦敦市民反俄国及中东的情绪高涨。设若台湾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两岸关系将难免受到负面影响而倒退。
也正因此,“中台”这样的说法究竟正面或负面,现在仍言之尚早。不过根据全球普遍的经验,它的负面应大过正面。这也是我认为两岸在经济互动时,必须对未来有更清楚的方向感,而后才可免于热情、善意、甚至金钱的浪费。任何观念的提出,都不必然该观念会朝它所欲的方向落实,而必须有更多复杂的配套。
而可能更值得注意的,乃是由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及苏拉瑞齐(Maritz Schularich)所提的“中美国”(Chimerica)这种提法了。
从二零零八年下半年金融海啸及全球深度衰退以来,美国即出现所谓“中国救世界”之论,而这种论点的真正意思,乃是指中国有多达二兆美元的外汇存底。在这个美国金融破洞扩大的时刻,中国应积极扩大认购美债。这种观念后来被铺陈得更加完整。那就是美国过度进口及过度负债,中国则内需不足且外汇存底庞大,两者必须配合。
不过,诚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美国早已是个“债务帝国”—它持续扩大债务,透过举新债及贬值策略来稀释旧债。债权国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即形同对“债务帝国”的“朝贡”。正因有着这样的不公正结构,国际社会对美债及美元的信心遂日益下滑,对认购美债也更加没有意愿。特别是目前美英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形同印钞票,各国对美元美债更乏兴趣。根据现况,美国旧债已逾十兆美元,单单今年又增一点八兆,估计十年内将新增九兆。而全球十大富国在最近三年即增加债务九兆美元。当富国印钞机已开到如此程度,以美元为首的货币危机,及实体经济的二度衰退已然在望。因为:
大笔负债所增加的货币,就像泡沫瓦解后的日本一样,它在这个衰退的时刻,并不会进入正常的投资与生产体系,而只是会进入投机体系,而让经济波动扩大,当今全球衰退但却热钱泛滥的矛盾现象即因此而形成。
由于当今汇率的可操纵性扩大,而美国正在持续发债,它当然不会在这样的时刻让美元走弱,但短期的假性走强并不能掩盖掉它长期走弱的本质,因而遂出现石油及金属、粮食等的价格持续上涨,易言之,这也就是所谓的“通膨输出”。
尽管美国及全球对这种以债养债,大举印钞的方式不以为然,但我们皆知道大萧条时代,美国自一九三七年后因顾虑通膨而开始紧缩,并因而形成所谓的“W型二次衰退”。这种“二次衰退”的恐惧遂使得美国政府和亲政府的学者智库皆认为目前的这种债务及印钞规模还不够大。美国的整个思维模式其实已显露出不到通膨泛滥不停止的心态。而它收回债务的,也只有十年健保省两兆美元,十年海外抓逃漏税二千亿美元等绝无可能实现的空头支票而已。
也正因此,在这样的时刻,任何还知警惕的国家,当然不是反美不反美,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受到大伤害,都必然会把仅有的鸡蛋多找一些篮子来放。中国主张超主权储备货币,主张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的发言权,与主要贸易伙伴本位货币互换。这些都是自我保护而非反美。俄国倾向于出口石油按卢布计价,并和独联体国家合作建构卢布区,波湾国家尽管能力有限,但也希望改变石油定价方式,以免因为用美元定价受到伤害。由这些动向至少已可看出美元的高风险及可能泡沫化。已迫使各国往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这也是国际政治体系多元化之后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从稍早前美国学者提出的“中美国”(Chimerica)概念,到后来的所谓G2,这种提法其实都不是真正在拉抬中国,而是希望用这种口号来诱使中国慷慨解囊。但中国有它自己的主体性,当然不可能照单全收。这也是双方总是彼此有摩擦的原因。
不过我曾指出,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相当严重且全面,在各国不计代价救经济的同时,各种隐性的保护主义必定先行登场,而后随着情势恶化的程度而化暗为明,保护主义也更加明显。而决定保护主义步伐快慢的,乃是美欧等国的失业率。根据现况,失业率突破两位数,即超过百分之十,即可能是个临界点。目前美国失业率已达百分之九点五,欧洲亦在同样的幅度。估计今年第四季,美欧即会进入这个阶段。如果再加上二度衰退,则情况就会更严重。这也是各国不宜掉以轻心的原因,特别是中国,更不宜在目前自得意满,必须及早作出最坏的打算。
其实,依西方自己的定义,凡透过任何非经济手段而作出的经济干预都是保护主义。那么美国救通用,救经济的各种纾困手段,以及扩大公共支出的限制采购对象,可说都是保护主义,也都是对自由贸易的侵害。截至目前,全球各国几乎无一可免,最近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不公平贸易报告”,即指出这种案例已发生在卅多个国家地区,计有一百卅起之多;不久前的G20峰会以及眼前的G8峰会,这个课题已势必将成为重点。而随着美欧失业率可望破十,以保护主义为理由而将中国列为目标,已确定将更表面化。最近美欧联手对中国限制某些原物料金属及铜、铁提出指控,这个大动作即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保护主义与政治上的宽容相当,乃是各有各的道理之争。保护主义之争的出现,其实是全球经济恶化加深的征兆。当演变到此地步,所谓的“中美国”(Chimerica)、“G2”这种说法的虚假性即会表露无疑!
我写这篇文章,与亲美反美无关,而只是要指出,经济的话语和一般话语相同,也和小说家写小说相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自己要说的故事,提出自己观点口号。它与客观、科学、公正与否无关。也正因此,当人们面对各种经济话语及口号或分类,都当警惕到它们都不宜轻信,而必须加以解析和研究,察觉出它的实像与虚像。在此举出BRIC、Chaiwan、 Chimerica等为例,只不过是在证明修辞经济学的这个道理而已!
(南方朔先生是台湾著名评论家,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