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 台湾立法机构正式通过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不仅标志台海两岸的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意味着两岸三地的大中华经济圈的整合进一步加强。对于香港来说,有必要检讨一下如何改善现有与内地的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安排》)合作模式,以应对区域经贸新格局形成之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CEPA成效受限制度成本
2003年,正当香港经济在沙士(非典型肺炎)过后陷入一片惨淡之时,中央给了香港“内地旅客自由行”和CEPA两个大礼。“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但CEPA对港人北上开拓内地市场的作用却一直未尽如人意。CEPA实行之后,每年都会签署一个补充协议,以进一步对香港开放内地市场。至今已签订了六项补充协议,但其中的亮点不多。作为港人强项的法律、医疗、建筑、展览等行业的人才北上,基本上没有很大的突破。
CEPA之所以成效有限,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管是CEPA还是ECFA,其本质都是不同关税区之间自由贸易协定的安排。对制造业的货品来说,通过关税减免的安排,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台湾优势产业电子、石化等产业的产品,通过ECFA就很容易进入中国内地。然而,香港的优势产业恰恰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但服务业的开放受到两地不同的法律制度、审批程序、资格认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难度要大得多。虽然CEPA也给予以香港为原产地的货品零关税的优惠,但由于香港已经没有太多的制造业,能取得以香港为原产地认证的货物金额,比起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年数以千亿美金计的贸易额,实在是微不足道。
而内地对于服务业项目的审批主管权,很多是掌握在中央相关各个部委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手上,并不是代表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的商务部所能完全掌控的。这种情况导致相关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时间长,且手续费用不菲,从而使得有志北上拓业的香港服务业人才需要面对“大门开了,小门不开”的情况。如港商要在内地申办一个合资医院,不仅要经过市、省、中央一级的卫生部门批准,还要经过市、省、中央一级的主管外经贸的部门审批。此外,还要经过医院所在地的国土、消防、环保等部门审批。各个部门的审批都办好,至少要二、三年时间。法律服务方面,即使港商只是在内地申办一个联营法律事务所,也要一级级报到司法部及商务部审批。
在CEPA下,内地政府各部门对港资项目的审批管理,既不同于内地本土项目,也不同于其他外资项目。但在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层面,CEPA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办事程序仍未完全确立。由于各个地方政策不一,解释各异,造成港人依CEPA协议进军内地市场的制度成本剧升,实际运作过程相当繁复,港人的投资热情也因此锐减。
内地政府热情显著减低
中央为了鼓励港人“个体户”北上创业,还在CEPA中特别规定了港人在内地可以当个体工商户,广东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为这些港人“个体户”所建的“香港城”商场。但根据CEPA规定,凡是内地“香港城”的租户与商场签订的租赁合同都必须写明售卖香港货品。尽管专门销售香港商品的“香港城”、“香港街”、“零关税销售特区”等商业宣传口号在广东许多地方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最关键的内容落实方面却根本不到位。例如,许多“香港城”存在的同一问题是,规模过小,品种单调、贫乏,产品的种类、数量及档次都远远达不到人们期望的要求。即使是在东莞市常平镇这样一个香港人聚集的地方建立的CEPA“香港城”,商场内也仅有5个香港个体户,原产地香港的零关税产品所占比例很小,一些内地产品竟公然挂上“零关税”旗号冒充港货,导致“香港城”货不对办,经营陷入困境。
而内地地方政府,尤其是广东省,本希望通过CEFA引入高水平的香港公司,能提升当地的服务业水平,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香港在金融、会计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其实都是外国公司,他们无需通过CEPA也可进入内地市场。而CEPA逐渐变成内地政府单方面向香港的中小型服务业企业让利和开放市场的行为,对地方经济结构提升的贡献有限。因此内地的地方政府对CEPA的热情也大大减低。
先行先试突破现有框架
在当前的形势下,香港需要突破CEPA的现有框架,与内地建立超越一般自由贸易协议的更紧密关系。这方面可以选择以广东为突破口。现时,广东省也积极想打“香港牌”,以争取中央给予更多的改革试点政策。粤港两地可以共同向中央争取更大的先行先试的权力,不需要通过每年一签的CEPA补充协议,而是争取中央给予一个大的框架性授权,让广东和香港协商合作的领域和方向,而且对粤港协商所产生的协议,国家做一次综合性认可,而不需要再通过各个部委审批。这样才能突破CEPA现有模式,实现两地双赢。
同时,香港应该把握亚太区内一个以中国內地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正在逐渐形成的机遇。现在中国内地已经和台湾签了ECFA,也和东盟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日本和韩国的自由贸易谈判也在密锣紧鼓的酝酿当中。这意味着一个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规模相当的新贸易区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过去亚太地区内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往往都是以欧美为最终目的地,亚太地区的经济体主要只是扮演了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工厂”角色。因此欧美消费市场稍有波动,对亚太地区经济的影响就很大,以至于有“欧美一打喷嚏,亚太就感冒”的说法。但现在随着亚太区域内部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中国內地内需市场的逐渐扩大,以亚太区域内部为最终消费市场的贸易比重正在不断扩大,这将逐步改变过去亚太区出口高度依赖欧美消费市场的局面。
对于香港来说,应该利用好其熟悉中国内地市场,又在传统上与东南亚及日韩等国均有密切联系的优势。如果香港能够把握好亚太区域经贸整合的这个机会,就可以成为整个区域内最重要的商业营运中心和贸易枢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