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柏心
随着《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即《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相继完成立法,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基础更加稳固。根据香港统计处有关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显示,虽然在2022年中国内地公司的驻港地区总部数目最多(2022年有251间、2023年有247间),但相对于2021年或之前,数目上只有轻微上升,而美国及日本的数目仍有200间以上(见图1);若看地区办事处更是美国数量最多(2023年有419间),而2019年至2023年期间,其数量一直保持在400间以上(见图2)。至于当地办事处,中国内地一直都占最多,但美国和日本的数目截至2023年仍有反复上升至近年最多(见图3)。
事实上,多年来驻港的地区总部、地区办事处及当地办事处的主要业务范围大致相同,它们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业、金融及银行业、商用及教育服务业,以及运输、仓库及速递服务业。而在2023年,60%受访的地区总部、地区办事处和当地办事处表示其在港的业务计划于未来三年内维持不变,有13%表示计划扩充在港业务,与2020年比较,百分比相差不大。由此可见,香港的国际地位持续走强。
一、香港的国际地位被海外持续冲击,恐损本港国际形象
据香港政府的官方定位,香港一直都是亚洲国际都会,具备金融服务、贸易、旅游、运输、通讯等多方面优势,并有着亚太区国际商业枢纽及中国主要城市的地位,是文化多元及中西荟萃的国际化大都市。但海外传媒偏颇的报道和针对香港国际地位的海外政策,持续冲击香港的国际地位,这不容忽视,必须提早预防可能的损害。
海外传媒不断散播谣言,例如英国《经济学人》在2024年1月25日以“香港变得愈来愈不像是国际城市”为题,大造文章,直指有约750万人口的香港,近年陆续约有20万人离开,导致人才外流。该文章指香港政府提出“抢人才、留人才”措施,2023年的前11个月香港政府向外籍人士发放共八千张签证,但向中国内地人士发放的签证数目却是外籍人士的十倍。人才外流加上内地人士涌港,香港人口结构明显改变。再者,本港实施《香港国安法》,许多香港民主组织消失,社会只会愈发“中国化”。该文章举例说:在街头或在企业董事会上,普通话成为首选语言;并引述一名英国受训回港工作的金融分析师的话,她表示所有生意和企业业务都是以北京为重心,更指“新加坡才是亚洲真正的国际跨国企业中心”。该文章称香港对外籍人士有吸引力的原因是其国际化,而不是中国的另外一个城市,现在香港的国际形象正在消失。
再以《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为例,香港政府于今年1月正式开展公众咨询,多间外国媒体已相继长篇报道,分析《基本法》二十三条对经济、人权和自由的影响,指出会损害本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开放商业中心的地位,使香港越来越像内地般没有自由;更有人担心其会控制互联网或影响数据运营,并可能涉及“国家机密”领域。香港政府不能忽视这些言论的影响。
除了海外的舆论攻势,美国陆续推出不少措施冲击香港的国际地位,例如2023年11月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通过《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认证法案》,主要内容是若总统确认香港经贸办不符合在美国目前享有的特权、例外和豁免,香港经贸办须关闭。香港政府回应本港一直按“一国两制”原则与世界各地建立和维持经贸关系,根据《基本法》及当地法律,在全球设立14个海外经贸办;美国如此是对香港的政治抹黑攻击和干涉香港事务。此外,美国去年12月通过的总值8860亿美元的《国防授权法案》中,有数百亿美元将用于加强在亚太地区抗衡中国的影响力,而《国防授权法案》清楚列明,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海外敌对势力”,与伊朗、俄罗斯、北韩、古巴和委内瑞拉同级。而且,美国国会已拨款调查香港官员及商人是否曾经触犯过反人类罪、灭绝罪、战争罪等等国际刑事罪行。这不但损害香港的国际形象,更可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损失。美国国会更在去年提出《香港制裁法》,向香港官员问责,引发了香港政府的强烈反对,并被形容为近似“黑帮”的行为。
现时的攻击普遍来自西方国家,为应对这些攻击,香港政府必须及早做好防御措施,否则假如日后有实际数据显示本港经济受损,则会更难补救,所费的功夫也会更大。除了“抢人才”政策,政府宜计划如何加深与非西方国家的地方合作,建立更广大的国际联盟网络,从而巩固一个牢不可破的国际地位。
二、与非西方国家推动经贸文化关系,扩展国际伙伴
香港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措施巩固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以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确保香港的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可从这个大方向出发,一来可促进八大中心的发展;二来可建立与非西方国家更紧密的国际伙伴关系,加强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攻击,从而推动本港在国际间的经贸文化发展。
在选择国家方面,香港政府可优先考虑“一带一路”倡议中较邻近香港的参与国,这些都是与中国较为友好的国家,可透过政府计划开设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商贸办事处,加强与当地多个城市的协作关系;其次可考虑东南亚国家,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方便与香港沟通协作。这些非西方国家对国安法忧虑较少,也相对理解本地立法的重要性。如此,香港的国际地位会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联系下,产生庞大的协同效应,也可借此宣传香港的国际形象,讲好香港故事。
三、订立合作协定
在合作的方式上,香港政府可与“一带一路”的城市和东南亚城市订立合作协定,例如签订文化与旅游合作协定,在旅游方面,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旅游的便利条件。此外,香港政府也可与订立协定的城市交换旅游项目的意见,设计能吸引彼此的市民到访的深度旅游项目。文化艺术方面,香港政府可资助本地创作组织与协定的城市共同合作,如拍摄电影、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八大中心”的其他合作也可按此模式,例如签订创新科技合作协议,打造“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地区的创科生态圈,提供便利条件,促进人才、资金及技术流动。如果能因应八大中心的策略方向与定位,再与友好国家城市订立不同的合作协定,既可吸引资金和人才来港,也可进一步稳固香港的国际实力和地位。
四、各界齐心,共同加强香港的国际地位
与非西方国家建立经贸文化关系,可以让香港从国际城市中获取长远经济效益,也可抵抗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恶意攻击。只要香港政府能进一步加强与非西方各城市的关系,稳固国际地位的根基,扩展国际合作伙伴的版图,围绕“八大中心”订立合作协议,如此不但可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和资金来港,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保持多元的国际城市形象,更有助中国内地的发展。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为此紧密合作,多到访其他城市,建立良好的国际网络。香港理应采取更多的此类行动去显示其国际城市的地位,并取得突破地域界限的进一步发展,无惧西方国家的攻击,亦可让香港“八大中心”的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