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观察 治港有道:关键在推行三大政策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春新 2014-03-28 治港必须“道”与“术”并行,以“道”为本,以“术”配合,标本兼治,方能成功。当前关键是要在推动创新、保护居权和扶持青年三个方面下大功夫,争取彻底解决阻碍香港发展的结构性难题。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日前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将其施政重点放在扶贫、房屋和教育三大范畴。扶贫安老惠及基层老弱赢得不少掌声,增加住房供应算是对症下药,强化教育也有助于培植英才,但本份施政纲领也惹来忽视中产阶层和财政恐难持续等严厉批评,说明技术性修修补补并不能真正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笔者认为,治港必须“道”与“术”并行,以“道”为本,以“术”配合,标本兼治,方能成功。当前关键是要在推动创新、保护居权和扶持青年三个方面下大功夫,争取彻底解决阻碍香港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创新——重点发展知识型服务 推动创新是提升香港经济结构的根本之道,这也是特区政府治港的最弱之处。今年施政报告提出要善用、巩固及提升现有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全方位合作,将各个产业做多做大做强的政策主张及其十多项具体措施,其中不乏一些新的亮点。不过总体而言,发展路向偏于保守,未能抓住本质要害,政策力度也嫌不足,且多数政策仍处研究阶段,暂无定论。实际上,香港经济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泡沫化、虚拟化,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导致竞争力不断下滑。未来只有看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力推动经济创新,才能解决困扰香港多年的结构性问题。 香港推动创新的关键是要发展知识经济,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意浪潮,带动全球经济向知识经济全面转型,形成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其特点有三,即制造业高科技化、创新产业迅速崛起及知识服务快速发展。知识作为主导要素,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高科技发展战略,建立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希望掌握知识经济的主导权。中国内地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和结构调整重心加以推动,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未来30年知识型经济将成为内地经济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但她要成功转变为知识型经济,需要在知识服务方面取得突破,而服务业高度发展的香港,正好可以配合这一发展大势。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香港能否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关键还要有自己的定位和策略,香港应把自己定位为中国和亚太区的知识型经济服务中心,一方面为国家的知识型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成为珠三角知识型经济的领导者。而要实现这一新的定位目标,政府的功能和角色至关重要,因为以科技和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政府往往都是最有效的推动者,因而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 今年施政报告再次提出要发展创意产业和创新及科技产业,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仅此还不够,特区政府要明确制定香港未来向知识型经济服务中心发展的总体蓝图,尽快凝聚社会共识和支持,更有效地吸引全世界最顶尖人才汇聚香港,加大对知识服务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金融对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同时抓住中医中药、创意设计、健康服务、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标准认证、专业服务以及引进平台等重要环节加以推动落实。特区政府还应通过深入研究,与商界和学界密切合作,发掘更多具优势的知识型服务业,鼓励企业广泛引入全球科研成果,结合香港的市场机会、品牌创造、资本市场和商业服务能力,形成新的知识型产业。保护居权——以新思维解决居住问题 房屋是解决香港民生问题的核心,是维护香港社会稳定的根本之道。一方面,房价升幅长期快于家庭收入增长,早已抛离绝大多数普通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购买能力,市民居住条件之恶劣为人诟病已久,在可见之将来仍是改善无期,社会怨气与日俱增;但另一方面,高楼价已成为本港内部消费、企业投资、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最大支撑,是逾百万家庭主要身家之所系,楼价大幅下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施政报告从增加房屋角度去解决问题,采取的仍是市场手段,但未必是治本良方,因为香港房屋问题是早年港英政府肆意打破市场和社会界限、片面引入自由市场规则、长期推行高地价政策和放任市场过分炒作的恶果,是政府失能和市场失灵的综合结果。现已成为利益严重分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靠市场手段无法有效根治的结构性难题,单纯增加房屋供应不仅无法真正有效地平衡供求关系,未来还可能带来更大的市场波动。 从根本上讲,要解决利益早已固化的房地产滞胀模式,必须要有一整套以保护市民居住权为核心的理念、以改善居住条件为首要目标、同时又能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公平分配的长远房屋发展策略。有鉴于此,首先需要引入新思维,站稳道德高地,才能有足够底气去修正香港房地产发展路向。 新思维之一,是政府必须解决本港房屋不对称问题。这是由香港房屋市场特性决定的。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房屋供应和需求严重不对称。需求主要来自本地居民的居住需求、本地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以及境外投资需求三个方面,其中只有本地居民的居住需求与居民收入相对应,其他两个需求往往并非来自本地收入,因而投资需求可以无限大,而且经常受到投资周期波动和热钱大量进出的影响,呈现上下剧烈波动状况。房屋供求关系的严重不对称,使本港这一最需要稳定的生活环境,经常处于极端不稳定状态,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历了四个大的周期波动,从而剥夺了市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权利。可见,只有解决供求不对称问题,才能真正改善居住条件。 新思维之二,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特别是要解决中下阶层民众的住房需要。港英年代,虽然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政府财政也不宽裕,但迫于社会压力,还是推出大量公共房屋,并于七十年代实施十年建屋计划。现在特区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应当真正承担起照顾大多数市民(而不仅仅是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中产和年轻一代居住需要的责任,而不能把责任推给不能解决居住问题的所谓自由市场。 在确认特区政府解决中下阶层住房问题的重要角色之后,应重点检讨如何强化及活化公营房屋系统运作,从用家主导的角度去精细分析房屋需求,减少错配需求造成经济损耗。在公屋市场之上、私人市场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有一个需求断层,这就是香港一向行之有效的居屋市场。在2002-2006年间,居屋基本上是零供应,现在施政报告计划在未来每年推出约八千个居屋单位,这远远低于每年数万个需求。更重要的是,单纯复建居屋并非最佳办法,而是要推出“新居屋计划”,在现有居屋运作基础上,广泛拓展居屋的功能和应用范围,赋与新居屋在解决香港居住问题中的特殊使命和主导角色。其主要方向是严格划分两个市场,把全面推行公营房屋和私人房屋“双轨制”作为长远房屋策略,核心内容是以新居屋作为未来公营房屋建设的重点,以满足逾百万户中产阶级和年轻一代的住房需要;大前提是新居屋价格必须与中产阶级和年轻一代的收入相对应,以便更公平地协助他们置业。这一计划是从增量调整角度、以和风细雨和循序渐进方式去修正房地产发展路向,为根治本港房屋顽症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促进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平衡财富分配并为年轻一代提供出路,使香港真正成为市民安居乐业和体验公平正义的好地方。扶持青年——为新一代提供更好出路 年轻一代才是香港的希望,扶持青年是香港走向未来的根本之道。当前香港年轻一代面对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高学历找不到好工作,有工作却拿低薪水,有收入但买不起小屋,想结婚生子常望洋兴叹。根据政府统计数字,香港目前年龄在15-24岁的就业人员,持有大学学历的比重高达30.2%,比全部就业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高出许多,但这一年龄段的平均失业率是香港整体失业率的三倍。由于香港产业结构变化不大,缺少科技创意等新经济增长点,无法提供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工作岗位,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正在逐渐加大。可以说,香港年轻一代似乎是发达经济体中最无奈、最看不到希望的一群,对未来香港社会稳定将带来不利影响。 鉴此,特区政府有必要制定并推行扶持青年的特殊政策,为年轻一代提供出路。第一,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更好地满足本地年轻一代的发展需要。建议特区政府每年拨款一百亿元作为“三创基金”(即创新、创意、创业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为年青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同时协助香港经济向高增值的知识经济转型。第二,尽快推出上述所论新居屋计划,以可承担的合理价格向年轻一代提供住所,解除年青人的后顾之忧。第三,研究推出鼓励青年婚育的政策,尤其是要考虑为婚育提供补贴和税务减免,减轻其经济负担。当然,扶持青年的政策措施还可以涉及多方面,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帮到实处,使青年一代看到曙光,为他们带来实现香港梦的希望!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香港继续繁荣稳定的战略选择Next: 台湾“反服贸”运动对香港的启示及应对之道 相关文章 数字经济助力澳门疫后经济复苏 天大报告 港澳观察 数字经济助力澳门疫后经济复苏 激活香港夜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天大报告 港澳观察 激活香港夜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澳门都市更新的教训与经验 港澳观察 澳门都市更新的教训与经验 完善地区治理方案——分析民意及三项建议 港澳观察 完善地区治理方案——分析民意及三项建议 区议会制度改革 彰显改革地区治理决心 港澳观察 区议会制度改革 彰显改革地区治理决心 国家低碳战略与“碳权”认证国际化——关于香港发展“碳权”交易的建议 港澳观察 国家低碳战略与“碳权”认证国际化——关于香港发展“碳权”交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