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初的“中兴事件”以来,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罕见的反复性和混乱性,这一方面体现出特朗普的个人执政风格,另一方面表明中美两国在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完全“脱钩”并不现实。然而,从各自利益及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恶性竞争却愈演愈烈,中美爆发“科技战”的风险陡增。 中美科技关系“质变”的内在原因 尽管美国一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是中美两国合作较为成功的领域之一,我国科技水平也因此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毕马威2018年发布的全球科技产业创新报告显示,中美在“颠覆性技术突破”方面已远远领先其它国家,两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创中心。然而伴随着科技实力的此消彼长,中国在个别高端技术领域已呈现超越之势,导致美国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这成为中美贸易摩擦最直接的导火索。 霸权主义在科技领域的渗透。二战后,美国为巩固其在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先后对苏联、日本、韩国、台湾等经济体的企业进行打击。面对中国的崛起,特朗普及其“鹰派”幕僚故技重施,高举霸权主义的大旗,借助外交、经济、舆论、金融等手段和工具,试图全方位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由于长期积压的对华不满情绪加上民粹主义意识形态,这次针对中国的打击比以往更具侵略性和霸凌性。 中国的赶超速度惊醒了美国。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世界体系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全球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模糊了国与国的边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借势冲击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想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让美国倍感压力。实际上,由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的迎头赶上会让美国比以往更加不安。为了保持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对华采取对抗策略、利用一切手段遏制中国的科技及军事实力增长,这已成为美国朝野和军民的共识。不难判断,无论未来中美能达成何种经贸协议,两国关系在短期内只会每况愈下。 为保霸主地位奋力一搏。美国凭借自身完备的创新发展体系,高精尖技术及知识专利在全球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这为其带来了巨大利益。然而随着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大量投入,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四倍于美国的国内市场潜力开始发功,美国清醒地意识到其霸主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最后的反击,美国将自己塑造成受尽委屈的“被害者”,占领国际舆论高点,无端指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种种“罪行”(知识产权盗窃、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自主创新等),进而可以冠冕堂皇地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发起制裁。 中美科技关系“新常态”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任何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都已无法完全摆脱国际合作、全球市场和供应链,因此“有条件合作”将可能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新常态”。 首先,中国的科技实力尚不能全面对抗美国。美国拥有完善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就让它国难望其项背,尤其在芯片、半导体、基础软件、生物医药、高端车床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上遥遥领先。我国近些年虽然在科技创新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能力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向全球提供某些高科技产品,但在许多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与美国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兴事件”所暴露出的集成电路短板问题,便是冰山一角。现阶段如采取“闭关锁国”、全面对抗的战略,定会对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其次,中美在科技领域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在特朗普执政前,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了一定成就,涵盖了高能物理、海洋渔业、现代农业、医疗制药、能源、地质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领域、深层次、宽覆盖”的合作态势。中美科学家通过众多跨国合作项目,强强联手,带动了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生产、组装和销售其产品,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推波助澜,而这些公司也通过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在过去的合作中,中国政府并未向美国指责的那样,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由,胁迫外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根据中国欧盟商会5月发布的2019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在受访的585家在华欧盟企业中,约六成认为中国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力度明显加强。此外,“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之后,多家美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或机构进行联合研究与人才培养,在制造、能源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这从另一个侧面回击了美国政府的指责。 最后,中美在科技领域完全对抗不符合两国现实利益的需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技术创新已无法完全脱离广泛的国际合作和相对开放的全球市场。此外,任何国家都无法保证在所有的科技领域全面领先,都存在“短板”。美国国防部曾于2018年以防止网络安全泄露为由,禁止军方使用中国制造的无人机,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美国海军和空军还在继续为精锐部队添置中国生产的大疆无人机,这正说明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优势已获得美国军方的认可。只有通过充分的科技交流和产业分工,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而技术封锁最终只会造成“两败俱伤”。 “科技冷战”不符合中美任何一方的利益,无论是从各自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全球科技创新以及人类福祉的角度,两国都应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通过合作弥补“短板”,并共同承担起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全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短期来看,美国应还是会继续实行“美国至上”的单边主义,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施压,但考虑到美国国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选举周期等因素,中美在科技领域完全“硬脱钩”的可能性不大。长远来看,中美有望形成一种“双赢”的全新合作模式。当然,新模式的构建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有树立这样的目标并采取切实的行动,中美才能超越“有你没我”的狭隘思想,真正发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带头作用,与世界上其它国家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需积极应对 无论是贸易战还是科技战,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始终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被美国牵着走。在目前的大背景下,中国未来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一是以新一轮改革开放进行应对。中国应积极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放宽投资限制,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强金融助推力度,积极搭建中美创新合作平台,并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聚集一批科创人才和具有前景的科学技术,强化两国科技企业间联系。同时,中国应协助中美企业在平等条件下进行有效对接,排除政策和机制上的障碍,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向美国企业开放中国市场,共享市场红利。 二是完善产学研协作系统。中国应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成立科研联盟,采取联合研发的方式,在“掣肘”领域尽快攻坚、突破瓶颈。全面支持基础教育、融资和研发等方面,避免政策和资金向特定行业和某些企业过度倾斜。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高新技术和产品对进口的依赖度进行排序,合理调整投入比例,最大程度上以“本土制造”取代进口,提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抗风险能力。 三是与欧洲、日本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建立密切的科技联系。尽管英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没有响应美国的号召,允许华为参与建设5G移动基础设施。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似,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对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日前,日本政府提出要加强原子能和半导体等敏感行业的外资投资限制,从现在的投资10%以上需要事先申报,改为投资超过1%就必须申报。反观广大发展中国家却开始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以期通过科技带动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此我国必须抓住契机,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广泛建立与其它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科技关系,寻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从而降低对美国科技的整体依赖。 结语 中美贸易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各方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核心技术、高端制造、研发、金融科技、军事实力等方面与美国的巨大差距。现实的挑战摆在面前,盲目乐观以及消极悲观都不利于我们走出当前的困境。只要我们看清局势,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保持战略定力和清醒,全面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就一定能探索出与美国及世界各国在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合作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