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培荣
2021-04-26
在专门为新“通识科”而设立的相关师资培训规划出台之前,有关部门应该在今年学年之内,尽快推出一套“通识科”专业评审机制,让有意在新学年任教“通识科”的老师,不论他们是否是现任的“通识科”老师,均能参与接受评核。
特区政府就香港中学四大核心科目课程与评估提出优化方案,展开“通识教育科”学界咨询,这标志着香港通识教育改革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特区政府表示,在咨询期结束后,方案将交给课程发展议会、考试及评核局辖下的四个核心科目委员会评估。若建议获接纳,最快今年9月在中学四年级开始实施,2024年起将在中学文凭考试中生效。
通识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岭南大学、香港通识教育教师联会等组织的调查发现,逾四成学生认为,对现行通识科内的“独立专题探究”马虎了事,另约三成中学通识老师批评学生的报告有“弄虚作假”成分,如:网上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提交的数据与结论相反,这样的案例较多,但老师指导及监督的学生太多、工作量大,又不能一一指出。由此可见,中学通识科的设立原意本来是好的,只是在推行时实施不当,出现了意外“变异”,原本学科是以广博及综合知识为本,但变质成为“以时事新闻为本的学习”,更令学生往往只能作“浮光掠影式的讨论”,既无理论,也无原则,因此,在分析议题时难免流于表面。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最近几年中学文凭考试当中的通识科考试,均有出现政治题目,且大多数属必答题,比重远高于课程指引涵盖内容。例如:2012年卷一必答题,曾要求考生根据某大学有关香港人对立法会各政治组织满意及代表程度的民调,分析港人对本港政治组织的看法;2013年卷一必答题,要求考生分析及解释立法会“泛民”议员拉布的原因,并论证拉布有否损害香港市民的利益等。2020年9月,特区政府辖下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就通识科提出了六大修改建议,其中四项针对通识科遭“异化”沦为政治洗脑工具的现象,包括:不宜教授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事件,教科书纳入送审范围,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及校本问责,教育局和考评局须理顺考题等。
当年主力参与及推动通识科的前教育统筹局(现教育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曾表示,通识教育原意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多角度了解问题,但之后“似乎更偏向研究政治议题”,以及偏向某些方面的资料搜集。通识科过分强调争辩,令学习“不再以价值和道德为基础的明辨是非、分辨对错”为主要目标,最终变成“鼓励学生在没有道德与价值指导下进行争辩”,将大是大非问题,扭曲成“观点与角度”及“灰色地带”,选择性地任意践踏包括“非暴力”等核心价值,更甚者将违法行为配以“道德光环”并加以宣扬。她认为,通识教育已经“异化”,对此感到心痛。
教师质素及取态是通识科改革的关键
前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认为,通识科执行方面有问题,包括受过训练的通识科老师不足,质素参差不齐。前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也批评部分通识科老师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教学时选择了一些“特别”的参考资料,令通识科教材有所偏颇,未能发挥通识科客观中立性,比如:有学校的通识试卷以漫画形式指向非法“占中”事件,聚焦描绘示威者被警察抬走的一刻,及其高呼“占路不是罪”,对其违法本质及“占中”的社会影响只字不提,被指渲染违法抗争及警民敌对。这些教材以不客观的描述及扭曲的内容,渲染反政府及抹黑内地讯息,又美化违法暴力,煽动激进抗争。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通识科出现异化,某程度上是跟教师的质素及取态有关。学生们在校内接触的学科,较为专门和单一,例如生物、地理、化学等等,而老师也是在专门领域受训后才能任教相关科目,对科目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整个“教与学”的流程是十分畅顺,考试评核也较为客观。然而,通识科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老师如何表达,以前是着重长篇幅答问的考评机制,学生们所取得的分数与老师对学生的答案是否“受落”有很大关系。因此,老师的质素及取态成为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吸收什么信息、考试成绩好差的关键,也可以说,通识科改革能否成功与提高教师质素、纠正教师取态有直接关联。
政策建议
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通识科的改革方向,让课程变得更聚焦,既让学生们有机会加深对“一国两制”及国家发展的认识,又不乏对当代社会与普世价值的不断探索。评核方法改为短问题和选择题,使整个评核方式变得更为客观,也降低了评卷员个人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同时评核结果分为“达标”与“不达标”两种,也使得学生更专注事实,不用为了取得较高分数而在答题时“投其所好”。
1. 推出一套“通识科”专业评审机制。通识科目前还没有一套客观评核老师的机制,来审核相关老师是否有能力胜任新“通识科”的教学。因此,在改革通识科课程内容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考虑为“通识科”老师引入一套客观的、社会各界能接受的审核机制。特区政府教育局既是教育政策的制订者,也是教育专业部门,应该急教育界、学界之所急,明白教育界以及学界之所需,既要为学生制订更适合的课程,也要为学生们安排更合适的老师。通过目前掌握的信息,相信改革后“通识科”的新课程仍属于必修必考科目,学校应按校本管理原则灵活处理,做好“通识科”老师任教科目安排及课节调配的工作。
根据目前政府相关部门的“通识科”课程改革内容,包含“‘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及“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有关老师评核机制要依据这三大主题,同样以短答题及选择题的形式,对老师队伍进行摸底了解,掌握准“通识科老师”对教改内容的理解程度,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通识科”的日常教学工作。
2. 保证老师的培训时间和质素。现时任教通识科的老师,基本上都接受了以“六大单元”为主的通识科或其他学科的学位教育以及取得了相关师资培训资格,可以掌握现有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然而,有关部门建议改革后的“通识科”最快今年9月在中学四年级开始实施新的“通识科”内容,那么,现任教通识科的老师,对新课程“三大主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以前的培训能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前的培训与资格是否与新的改革内容相匹配,都值得思考。
课程在短时间内进行大改革,史无前例。在专门为新“通识科”而设立的相关师资培训规划出台之前,有关部门应该在今年学年之内,尽快推出一套“通识科”专业评审机制,让有意在新学年任教“通识科”的老师,不论他们是否是现任的“通识科”老师,均能参与接受评核,只有“达标”者才可以在新学年任教新“通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