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栗继祖
2022-6-14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在地缘政治风险和能源供需市场担忧情绪的双重刺激下,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随着冲突的持续以及美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制裁和反制裁的政治博弈不断升级,全球能源格局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欧盟的能源战略本已内外交困,且多国立场复杂,目前再次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
俄乌冲突能源博弈与战略影响
1.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更加紧密:对美能源依赖加深
俄乌冲突给特朗普政府时期裂隙横生的跨大西洋关系找到了高效的“黏合剂”。在对俄问题上,欧盟基本沦为美国附庸,虽然以德法为代表的成员国曾做出一系列反抗,但内部执政的不稳定和分裂令其无法根本上摆脱美国控制。此次俄乌冲突,欧盟更是追随美国,与俄罗斯“撕破脸”。
由于俄欧传统深厚的能源合作基础,俄乌冲突发生之前,欧洲内部对是否加强与美国能源合作尚未形成共识,部分国家领导人甚至警惕地认为,美国关心欧洲能源事务,极力推动与俄罗斯能源“脱钩”,主要目的就是推销本国高价的LNG(液化天然气),尽可能抢占并扩大对欧能源市场。以德国为例,美国想对德国强行推销LNG,但德国显然不愿买账,并坚持修建“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表示没理由舍弃俄罗斯天然气转而进口美国LNG。一方面美国LNG价格较高,且需要有足够的LNG接收站,与高昂的开发建设成本相比,俄罗斯天然气价格低廉、供应稳定,管道项目成本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德国计划2050年前完全脱碳,且作为欧盟独立自主的带头人之一,从根本上并不愿受美国主导控制。
但战争迅速拉近美欧的能源合作,在俄乌冲突爆发升级过程中,尽管现阶段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能源制裁态度保守,但短期内俄罗斯能源逐步退出欧洲市场已成定局,欧盟各国必须致力于加速能源供应多元化、减少对俄天然气的依赖。考虑到美国对欧洲能够保障的LNG稳定供应能力,以及借助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可实现更多的油气资源供应,欧盟预期组建更加紧密的能源阵营成为必然选择。
2022年1月28日,拜登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发布《关于美欧能源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致力于从全球不同来源向欧盟持续、充分和及时地供应天然气,以避免可能因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而导致的供应冲击。紧接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欧盟—美国能源部长会议上表示,欧盟要与美国建立能源安全伙伴关系,确保获得更多天然气供应。3月25日,再次发布《美国和欧盟委员会关于欧洲能源安全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美国2022年至少向欧盟追加提供150亿立方米的LNG,2027年欧盟中止对俄罗斯的化石能源依赖,2030年前确保欧盟成员国每年新增约500亿立方米的LNG。此外,双方还将推动LNG接收站和储存设施的扩大,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和战略能源合作的规划审批,合力推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氢的生产使用。事实证明,欧盟以实际行动加速与俄能源脱钩,美国借机强化与欧盟合作坐收“渔利”,甚至成为争夺欧洲天然气供应缺口的最大赢家。
2. 俄欧能源合作将持续恶化
政治上的互不信任,令俄欧始终在零和博弈的基础上构建各自为主导的能源安全体系,这一深层次矛盾始终存在,只是在和平时期被大宗能源贸易利益本身掩盖。冷战结束后,俄欧能源经历了“合作为主—冲突加剧—濒临决裂”的波动式发展历程。1991—2014年双方能源关系呈“合作为主、冲突为辅”特征,2014年欧盟联合美国推动乌克兰颜色革命、配合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缓冲空间,将俄欧能源贸易最重要的过境国乌克兰推向地缘对抗的前沿,引发能源合作恶化,冲突不断。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欧能源合作持续削弱,口头和文件上均体现了欧盟计划切断与俄能源合作的决心,德国甚至主动停止早已在2021年底就建设完工的“北溪-2”项目的审批程序,欧盟不得不开展“自残式”对俄制裁,多年经营的能源合作关系破坏殆尽,绝大多数成员国或主动或被迫地在地缘政治压力的裹挟下,在美俄两方之间反复“横跳”,对俄能源支持阵营中仅剩匈牙利等少数国家。
俄罗斯面对各项制裁措施也开始全面反制,利用欧盟诸国依赖自身油气资源的致命弱点,以能源金融反制手段逼迫各国自己放弃或绕过对俄制裁,效果显著。比如,利用西方对俄金融与能源制裁漏洞,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两家为能源贸易融资的银行并未被踢出SWIFT体系,继续维持对欧油气贸易,并对印度等国优惠出口油气。截止2022年4月,俄罗斯财政盈余甚至高达1.1万亿卢布,是去年的三倍以上,卢布汇率也持续高涨,反而欧元在下跌。
必须意识到美国是推动俄欧关系恶化、击杀俄欧能源利益共同体的“致命毒箭”,在俄乌冲突之前就不断敦促欧盟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寻求能源来源多元化,强行拓展本国能源出口的欧洲市场,如“暗示”东欧国家舍近求远购买价格高昂的LNG,2018年美国与波兰签署20年期限的LNG长供协议。冲突爆发后,美国对欧施压,禁止进口俄罗斯油气和煤炭,随后美国参议院委员会通过名为“反石油生产和出口卡特尔”(NOPEC)的反垄断法案,要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增加石油产量,压低油价削弱俄罗斯,在制裁与反制裁的对抗博弈下,能源的政治化和武器化成为俄欧能源合作持续恶化的工具。
3. 能源博弈影响“外溢”:全球能源竞争日趋激烈
俄乌冲突迟早能够平息,但由此引发的美俄欧高强度能源博弈的影响却开始持续“外溢”,即原有成熟稳定的化石能源供应结构将被“提前”打破,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被迫”进一步加速。同时,国际能源体系以供需划界的阵营格局将发生剧变,全球能源供应系统很大程度上将被重构,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分布式保守能源新阵营可能形成。
一方面,传统能源供需结构性失衡加剧,清洁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占全球能源出口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2019年煤油气出口占比46.3%。若俄罗斯由于俄乌战争油气出口量大幅下降或中断出口,同时伊朗、委内瑞拉、利比亚等国也因美国制裁或内乱难以提升出口量,美国及其盟国,包括沙特、澳大利亚(目前全球第一大LNG出口国)、卡塔尔(全球第二大LNG出口国)等将在全球传统能源市场上显著提升“能源权力”,以中国为代表的油气资源进口国将陷入更加被动的能源风险中。在此背景下,更多的资源需求国纷纷意识到提升能源独立性和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将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对化石燃料进口依赖、化解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而对于将化石能源出口作为经济主要来源的中东地区,也很难摆脱美俄欧地缘政治冲突、战争升级、油价动荡等多重因素叠加的能源价格不稳定带来的冲击,中东地区同样迫切需要改变单一的油气出口贸易结构,借助氢能的生产出口加速能源多元化下的清洁能源转型。各方需求必然提升下一步全球范围内对能源转型的投资强度,清洁能源技术将持续扩散,相关的能源产业供应链和技术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以明确政治阵营为立足点的能源合作网络有望成为新趋势。俄乌冲突爆发后,美俄作为博弈的主角均通过拓展能源市场、与更多国家建立能源合作关系的方式来维护能源主导权和领导力。左右夹击之下,欧盟极力寻找俄罗斯以外的能源供应,在政治竞争中站队,保障能源进口安全成为“新”选择。欧盟已经与美国共同发布数个能源合作联合声明和制裁,向全球传递其将从与俄能源合作转向对美能源依赖,通过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北约建构的能源利益共同体已现雏形。
与此同时,俄罗斯凭借自身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多年的深耕,也已形成以能源出口和消费为基本架构的阵营,如俄罗斯在中东影响力不断提升,海湾国家与俄罗斯也结成稳固的能源联盟,不希望再被西方牵制,俄乌冲突期间沙特等国并未明确表态就是证明,如阿联酋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俄罗斯的决议中投了弃权票,明确表示俄罗斯“永远是OPEC+”的一部分。“OPEC+”举行第28次部长级会议,决定今年6月维持原定适度增产计划,未屈服于美国的大幅增产要求等。此外,很多亚洲能源消费大国也基于能源需求和政治经济利益与俄罗斯开展实际合作,组建新的联合阵线。总之,俄乌冲突导致的美俄欧地缘政治冲突和能源博弈,将推动全球能源体系的新变化,全球的东西方能源地缘阵营正在形成。
相关建议
俄乌冲突下美俄的大国政治博弈,引发了对原本就困境重重的俄欧传统能源格局“多米诺骨牌”式的冲击,进而导致欧盟能源困境及各成员国的立场变化和能源战略再选择。上述种种通过“外溢”效应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与能源转型进程。为了进一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持续稳定,在能源战略方面应该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1. 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提高能源独立性。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新变局使得全球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过度依赖产生的潜在风险,应推动我国提升能源安全和基础性能源的战略储备能力建设,促进风、光、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降低国际能源格局变动对我国能源供给带来的冲击。
2. 要抓紧深化中俄能源合作关系,持续向欧亚大陆能源利益共同体方向迈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和进口国,也是最大的工业制造国,而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双方在欧亚大陆的地缘关系和资源耦合度上有着天然的深刻联系和长期互利关系。此次俄乌战争更是成为中俄能源合作加速加码的“催化剂”。完善中俄现有的经济贸易结构体系,提高能源贸易合作效率,加速能源基础设施的修建,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欧亚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欧亚能源共同体争取更多可能的努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