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马志毅 陈玮 夏易平
2022-12-1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报告对粮食安全和科技进步论述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在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下保证粮食安全对当前经济工作乃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报告对粮食安全和科技进步论述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在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下保证粮食安全对当前经济工作乃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
一、围绕种业安全和创新暴露出的体制机制问题
(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破坏和优良传统种源的灭绝
保障口粮等初级产品充足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以机械化、化肥农药、分子杂交改良品种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以化学激素添加、人工授精为标识的畜禽业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丰富了食物品种。但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加速恶化了生态环境。这种以牺牲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不少生存危机和生态灾难的根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蔬菜大棚的生产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友善农耕方式,不仅改变了农作物的品质,降低了耕地的营养成分和永续利用,也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甚至影响了社会安定,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伴随着西方农业生产方式的传入,一些所谓“高产优质”种源的传播渠道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和利益集团所控制,而我国本地原生的粮食、蔬果、畜禽等传统优质种植养殖种源却以“品质差产量低”、“不科学”、“不营养”、“不卫生”等借口遭到“淘汰”。中国农民世代传承的留种、选种、育种的权利被剥夺,进而造成许多优良的传统种源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
(二)创新发展畜禽种质业面临机制桎梏
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广义上说,养殖业、畜禽业、畜牧业的发展都对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目前蛋鸡育种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自主培育了13个高产蛋鸡品种、10个地方特色蛋鸡品种、23个蛋鸡新品种或者配套系,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蛋鸡育种现状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首先是战略定力不足。一方面,世界上蛋鸡育种的企业基本上被垄断,好的育种公司也不多;另一方面,国外将种业视为战略资源,而不是仅仅当作生产资料,因此中国要收购国际畜禽种源企业,将面临严格的封锁。其次是底子薄。在国外,鸡苗从祖代到父母代再到商品代,基本上都存在相应的价格比值。祖代一般是父母代的7至10倍,父母代是商品代的7倍。在中国,多年来祖代鸡苗一直维持在国外同代鸡苗价格的1/10左右。
最主要的是,我们有关促进种质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重科研轻应用、重课题轻开发的行为模式没有根本转变。一些项目研究已经被证明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性能,但是在这些科研成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或者通过了验收后,很难继续得到主管机构的资金经费和设备场所的支持,因而造成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的物资极度缺乏。大多数种质资源活体基因库的保存处于严重危机中,仅靠科研人员的自身努力难以为继。
二、用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种业安全和创新问题
(一)种业安全问题,既关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又关乎传承和发扬中华农耕文化
中国一向以农立国,传统种质资源一度十分丰富。这既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也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观察、选育和积累的成果。这些种源接近于野生品种的特性,不仅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能量品质和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依靠。传统种源是生命的根,一旦灭绝,将无可挽回。根本实现粮食安全,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绝不能大量培育不会自然留种的种子,更不能让少数部门和机构垄断种源,真正可以依靠的是让广大农民传承中华农耕智慧、拥有留种选种育种保种的权利。
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和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发扬光大。”全面复兴中华农耕文化,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二)保护种源核心技术,既突破“卡脖子”问题,又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突破“卡脖子”问题,创造优异的应用价值;又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增强问题意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理念
(一)复兴中华农耕文化、抢救老种子,端稳中国人饭碗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保护传统种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意义重大。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自治县的“危大姐老种子”品牌传承人危慈芬坚持古法选种育种、友善耕作,维护传统耕作方式,保护了20多个历经5000年选育和传承的珍贵农业遗产,并自愿无偿捐献国家。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中华农耕智慧成果的传承弘扬工作,专题调研中华农耕文化遗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振兴中华农耕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到既掌握世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不受制于人。当前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把祖先留下来的救命种子和留种选种育种保种的权利还给广大农户。
(二)从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高度保护开发自主种质资源
《“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以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畜禽水产资源保护场(区)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2002年,中国科学院原太空乌鸡课题组及项目团队、中国太空乌鸡种质资源中心培育的“太空乌鸡”种群,在“神舟三号”飞船上成功完成受精禽卵航天实验。这一科学实验成果及其返回地面后的培育,使我国获得了全世界唯一经过实时航天成活且繁衍成种质资源的种群,形成了具有一定基因丰度的活体基因库。该课题研究曾于2000年、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项目种群在连续20年的饲养全程中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不采用疫苗技术免疫,不使用生长促进素,从根本上消除了病源汇集、药物残留累积等生物传递和沉积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提升了食品的营养品质和药品的药效品质,为把食品药品的安全管理前置到种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建议主管部门采取应急举措,支持“太空乌鸡”这一珍贵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协调规划适当的养殖区域,简化审批手续,解决种群生命保障资金问题,并列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纳入国家管理体系,开展正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使这项立于世界之林的具有中华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食品与药品安全战略的实施,服务于民族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