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谢向英 马志毅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文化繁荣在社会进步、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国花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中的积极意义。国花作为国家象征,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文化精髓,其文化传承与发展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确立国花制度、构建全产业链标准、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及完善行业监管与国际化对接等路径,以推动国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自信与产业振兴的双重突破,为全球花卉产业贡献中国智慧。
国花及国花文化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文化繁荣在社会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繁荣发展,是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柱
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华文明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愈益发挥着特殊作用。各级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公众文明素质提升,是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是推动民族复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民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二)文化繁荣发展,是加强法治道德教育、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
文化繁荣是实现社会文明、社会治理的有效支撑。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必须切实推进社会自治、法治、德治,提升广大公民的民主素养、治理能力、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而这一切都需要文化繁荣作为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富裕的知识动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决定优胜劣汰的竞争性要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要素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兴旺,就必须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无疑需要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其持续动能。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实现社会文明、生态宜居的智慧源泉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建设有利于生态循环、生态保护和生态友好型的产业体系,提供健全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更要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地域特色、产业属性和审美诉求。既要立足于各地的地域文化属性、风俗传统和道德伦理习俗,又要契合现代文明的精神诉求、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方向。
二、国花及国花文化对繁荣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花是国家的象征,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完整的领土、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精髓。国花象征着民族团结精神、国民人格美德,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是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需求,因而为各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很多国家以本国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其国家象征,并赋予一定的含义。目前,全世界已有 100 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国,迄今仍未在法律层面明确国花,以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缺乏统一的象征符号。
国花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国花文化传承发展的步伐,探索繁荣国花文化的路径,对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国花文化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
国花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丰富公众的业余生活和美化社会的生活环境,更要从实现中华文明历史传统的民族性、内涵特质的地域性、审美趣味的现代性、表现方式的融合性上去理解和把握;认识到国花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形态一样,为民族复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要让国花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真正发挥国花文化的宣传推广作用。
(二)国花文化融通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兼顾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
国花文化根植于独特的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之中,深入到乡村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大格局之中,融入到和谐健康、自然朴素的生态环境建设事业中。它把传承、培育和弘扬文明国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序衔接。既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能力素质和审美意识,又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振兴。中国花卉年产值超 2000 亿元,但产业链仍面临自主知识产权不足、标准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国花的确定,可带动相关品种的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运营与高附加值开发。例如,牡丹产业已延伸至药用、化妆品、食品加工等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三)国花文化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
当前,国际花卉市场由欧美国家主导,中国需要通过国花文化确立并强化文化输出与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权。国花文化体系的建立将助力中国从“花卉大国”向“花卉强国”转型。
三、探索国花文化传承发展的实现路径
为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必要积极探索国花文化传承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确立国花制度,探索国花评选的标准
建议在适当时机,根据社会大众的普遍要求,参考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首先研究确定国花的选择标准,确定花卉品种,作为中国国花的选择对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国花的选择标准:一是原产地与文化适配性。国花应当原产于中国,而且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二是生态适应性与经济价值。国花的选定要兼顾物种的广泛适应性与产业开发潜力。三是公众认知度与民意基础。建议开展全国性调研与听证,确保国花标准体系真正反映民意。在此基础上,适时启动相关立法程序,确立国花的法律地位和文化属性,规范国花的种植、贸易、文化应用等行为。
(二)配套建设有关国花的全产业链标准、文化符号与品牌认证标准
在确定国花选定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快构建有关国花的全产业链标准。一是参考《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设与种质资源保存导则》的规定,建立国花专属种质库,加强国花品种的保护与种质资源管理,规范资源保存与利用流程。二是明确国花生产技术规程。如设施设备、栽培管理的细化要求,制定覆盖国花种植、采后处理、加工等环节的标准。三是细化产品质量分级。借鉴《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系列标准,明确切花、盆花、衍生品等国花相关产品的质量等级与检测方法。四是构建国花文化标识体系,特别是设计国花官方标识,规范其在公共活动、外交场合、文化旅游产品中的使用。五是确立国花的地理标志与品牌认证,例如推动“国花生态园”等区域品牌认证,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三)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创设良好的经营环境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国花资源的所有权主体、使用权或者经营权主体,理清这些权利主体的权利边界、权利实现方式和条件。通过签订书面协议等法律方式,明确国花经营者既具有保护国花资源的义务,也有从国花资源的经营中获得经济收益的权利,实现国花资源的永续利用,充分发挥国花资源的多种功能。同时,将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及时转化为制度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对国花传承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努力使有关法规制度成为全行业、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措施,强化国花资源损害赔偿诉讼的规定。
(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云南“中国绿色美谷”通过整合植物资源与产业链,已形成了化妆品的产业集群。建议参考有关做法,设立国家级国花研究院,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重点攻关种质创新、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推动国花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国花主题旅游”、“文化节庆”等业态,提升国花资源的附加值。
我们要积极开展国花标准的培训,针对花农、企业进行技术推广;设立国花专项基金,支持国花种质资源保护、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及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五)完善行业监管与国际化对接
建议参考《主要切花产品采后处理技术规程》的追溯方法,建立国花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我们要主动参与国际花卉标准制定,推动国花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同时,结合二十四节气等世界非遗项目,提升国花文化的凝聚力,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感,通过“国花外交”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特质,释放产业经济效益。争取到2035年,随着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等国花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年产值增长超千亿元,创造百万级就业岗位;协同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事业,通过国花种植,促进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总之,传承发展国花文化,将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快全社会文化建设步伐,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大繁荣、大发展。要通过立法保障、标准引领、科技赋能与政策扶持,以国花为载体,兼顾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实现文化自信与产业振兴的双重突破,为全球花卉产业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