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于今年9月6日至9日在中国厦门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世界投资论坛由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起,每两年一届,旨在加强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投资,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今届以“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近10位国家元首、30个国家的部长级官员以及世界各国逾千名商界精英参加。在这一国际性论坛,习近平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以开放促发展的决心,阐述了中国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想脉络、战略重点,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继续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
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召开之际,正值中国高调庆祝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在这个大背景下,习近平对中国开放战略的总结和宣示,其意义更显得重大而深远。
1980年8月下旬,中国率先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建立经济特区,同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更是中国对外经济开放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30年来,经济特区创造了“中国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田。
9月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致辞中高度评价深圳的发展成就:“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习近平在世界投资论坛的主旨演讲与胡锦涛的讲话遥相呼应。演讲一开始他即以“充满活力”来形容今日之厦门经济特区。习指出:“厦门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见证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正确性,诠释了广泛吸引外资、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性。”
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和习近平先后在深圳和厦门参加公开活动,显示着在当前的改革开放攻坚阶段,中国最高层立足于经济特区,回答世界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摒除杂音,向世界发出了坚定不移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
胡主席在致辞中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30年发展的宝贵经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寄语深圳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胡主席的讲话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习近平的主旨发言与胡锦涛在深圳的讲话一脉相承,更侧重于中国继续推进开放的决心。习指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是对过去30年的经验总结。今后“中国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继续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惠民生”。这是对中国未来坚持开放的承诺。
开放是中国对世界的积极贡献
在这次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多次提到“互利共赢”这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反复强调中国过去30多年“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互利共赢的。”谈到中国未来将拓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习也指出,是“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作出新贡献”。
伴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西方部分媒体上的杂音始终不断。一方面欧美跨国企业不断加大对华投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没有放下偏见,视中国为“国际贸易的麻烦制造者”,或指责中国造成全球贸易不平衡,或指责中国抢走了欧美劳工的饭碗。特别是肇端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明为代表,美国媒体和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思潮,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归咎于中国,指责中国大量出口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埋下祸根。
在这样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习在演讲中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互利”、“共赢”、“普惠”,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对外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繁荣富裕,本身已是对世界经济做出的重要贡献,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事实上,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回稳和保持较快增长,拉动世界经济缓慢走向复苏。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实现进口10056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减少了1020亿美元;2010年前7个月,中国实现进口766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7.2%,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26亿美元。这有力的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为欧美国家以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创造了大量需求,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增长动力。习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开放“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是恰如其分的论断。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成功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2007年底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发布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达11.2%,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对全球贡献最大的国家。”经济学家更预计,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美国。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欧美各国以各种形式不断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或反倾销指控,中国依旧坚持开放战略,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并通过提供信贷支持、减免债务和关税等各种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以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带动他们走出经济谷底,这都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积极贡献,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承担,也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大国责任。
给予国民待遇让外企融入中国经济
习在演讲中向广大外商投资企业承诺,中国继续从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三个方面来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演讲中的两个政策宣示,令西方商界和媒体尤为瞩目。一个是“自主创新”政策“适用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一切外商投资企业”,另一个是政府采购项目“让内外资企业及其产品享受平等的待遇”。这两个政策宣示的核心,是让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享受一视同仁的平等国民待遇”。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2009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5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投资东道国。但是,与此同时,外国商会、西方媒体近期就中国投资环境问题提出诸多批评,“抱怨越来越大”。这种现象看似矛盾,深入分析,却能从中反映出中国投资环境的进步。从改革开放之初外商的不满集中于中国基础设施等硬件的不足,到九十年代末批评转向中国的投资软环境,如今则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问题、政府采购项目意见最大。由外商的投诉、批评内容的变迁,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升,可以看到外资企业正一步步融入中国经济。
外资企业之所以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问题、政府采购项目多有批评和怨言,其核心是外资企业能否享受“国民待遇”,能否在中国市场与内资企业平等竞争。习在演讲中对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政策宣示,标志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真正把在华外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使外资企业享受“平等国民待遇”。其目的在于让外资企业更好地融入中国经济,这种融入是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的。习把这一战略概括为“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同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战之后,不论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都是属于出口导向的开放型经济体,依靠向欧美出口带动经济起飞。过去30年,中国的对外开放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同样是以出口为导向,通过引进外资,输出商品,来参与国际分工。但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不仅需要调整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利用低廉劳工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也必须改变。
因此,中国未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把利用外资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和以往不同,中国未来更重视择优选资,不再是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黄金海岸”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外资,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转移。习在演讲中以“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勾勒出未来中国开放的新布局。
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展示了中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决心,凸显了中国开放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阐述了中国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可以预见,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享受国民待遇,与中国内资企业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将会得到新的发展空间,未来也有会越来越多的中国跨国公司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他们通过对外投资和合作,带动中国相关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外需,推动国内产业转型。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必然呈现全新的格局,为中国的繁荣,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