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春新
2022-12-1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把创科产业列为重点方向,完全符合全球大势及国家所需。但要达致发展目标实非易事,因为北部都会区尚缺一些关键条件,必须多管齐下以求突破。目前最重要的,是把北部都会区转型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并迅速采取如下三项行动。
一、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
第一项行动是在北部都会区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这是北部都会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香港虽然具备发展创科产业的一些必要条件,且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动,可惜欠缺实效。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港深两地的创科产业几乎同时起步,但目前香港创科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远不及深圳的37%,根本原因是缺少一流的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与营商环境有很大不同。营商环境主要针对贸易和投资,是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环境主要针对创新经济,重在激励创新及推动成果应用。笔者在总结全球各地创科产业成功经验中发现,创新环境主要由八大要素组成,包括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正确可行的创新模式、政府有效的引导推动、科技与产业的密切对接、创新科技与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不拘一格吸纳和培养创新人才、合理的创新成本以及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香港除了具备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外,其余七大要素均有不足,急需补足短板,在北部都会区率先营造世界领先的创新环境。
第一,以创新思维谋划发展创科产业。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掌握和运用国际商贸规则堪称一流,但在创新思维方面则是一大短板。未来打造一流创新环境,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发扬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企业家精神,这样才能把北部都会区的科创产业推向新高度。提升创新思维需要从政府做起,确立发展为先、民生为本、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等新理念,明确北部都会区创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策略,团结带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北部都会区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二,转变创新模式,打造自主创新产业。从全球经验看,推动创科产业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在地自创模式,即以本国本地自主创新为根本,在原始创新和技术开发等环节都立足于自已,欧美、韩国和深圳都是这种模式;二是平台引进模式,希望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发展本地创科产业,这正是香港采用的模式,看似走了捷径,其实很难成功。北部都会区要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在地自创模式去营造创新环境,坚决放弃过去那种以商贸思维来发展创新经济的做法,现有的科学园模式和河套开发模式等都需要作出调整,以适应创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强化政府的有效推动和引导。首先是加强政府对研发活动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包括向核心前沿科学技术研发、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注入更多资金。其次是由各类公共研发平台向企业迅速转移核心技术,把企业打造成技术开发和运用,以及科研产业化的主体。再次是参考美国的《拜杜法案》,把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形成的专利权,让渡给一线科研专才,支持他们创办创科企业及发展生产。最后是向创科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订单,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当然,政府引导推动创科产业的方式还很多,关键是要到位及有效,核心是调动科创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科人才的首创精神。
第四,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无逢对接。产学研融合是香港的另一个短板。香港一方面应大力支持企业(尤其是中资企业和在大湾区设有生产基地的港资企业)作为牵头方﹐组建不同类型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同时搭建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相关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应深化本地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特别是东莞、佛山、惠州等制造基地的产学研合作,为创科成果产业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加快发展创新金融,为创科产业提供更多资金。近年来香港通过修例,激励和引导市场资本投资香港初创企业,但与旧金山等创新型城市相比仍有甚大差距。未来可循如下途径来推动:(1)资本市场层面,把现有生物科技企业上市集资的特殊安排扩大到其他创科领域(如AI)。(2)加强深港两地股市创新板块的联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3)2020年5月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在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方面出台一系列新政策,香港应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率先落实这些资本项下资金跨境流动的措施,发展香港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创新金融平台。
第六,加快培育及引进创新人才。培养创科人才,就是培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未来。硅谷集结着百万科技人才,其中逾六成出生于美国本土以外。香港创科人才严重不足,主因是愿意报读理工科的本地学生比较少,引进人才又受到创科岗位不足和收入低下等诸多限制,未来应大力支持本地和大湾区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同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一流人才。此外,还应健全人才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七,严格控制创新成本。创新成本是衡量创新环境优劣的另一项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营运成本和创新人员的生活成本两部分。香港写字楼和住宅租金都十分昂贵,令本地初创企业营商成本大增,是滞碍香港初创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北部都会区建设应在控制创新成本方面下功夫,尤其要实行“新居屋计划”以降低居住成本,同时通过示范和布局,与大湾区城市合作维持合理的创新成本。
第八,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优势。香港发展知识产权产业具有较好基础,未来在北部都会区可探讨以下政策创新:
(1)探索粤港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协同保护机制的对接,推动大湾区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引进知识产权仲裁、调解等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
(2)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建立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对外知识产权合作服务新模式。
(3)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的辐射作用,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通过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二、打造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
第二项行动,在北部都会区打造三大世界级的产业基地。这是北部都会区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具体来看:
(一)在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海滨地带,全力打造一个总面积约3000公顷、以在地自创模式为主导的世界级创科平台:
(1)把流浮山片区全面列入开发范围。流浮山片区位于元朗最西端,包括流浮山坑口村、上百泥、下百泥、沙江庙村、虎草村、沙桥上湾村、深湾路和灰业街,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基本上是未开发地区,开发潜力很大。
(2)在元朗西部沿海地带(即流浮山片区沿海)启动填海工程,填出约18平方公里土地,发展成为元朗西海滨片区。这部分沿海地带为浅水区,主要为流浮山蚝田,经济价值不高。根据特区政府环保署提供的资料,本港西部后海湾一带有明显的河口特性,海水被河水冲淡,水层较浅,并带有大量沙泥,尤其是后海湾往南海域生态价值不高。
(3)把上述两个片区连为一体,用大手笔规划建设一个超大型的、以在地自创模式为主的世界级创科业基地,实行有利于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各项新政策。这个创科产业基地的总面积是明日大屿计划首阶段工程的三倍,也是深圳前海首期开发面积的两倍,如果与政府现在计划开发的古洞北和新界北区接合起来,足以打造媲美港九的新城市和海滨新城,从而成为北部都会区的一大亮点。
(二)在北部都会区寻找合适地点,设立一个总面积10至15平方公里的大学园,吸引世界各国和中国内地的著名大学(尤其是工学院)来大学园开设分校;香港八大高校也要在大学园设立分校,培养香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才,预估大学城学生总人数可达30至50万人。此举之目的是将香港发展为国际高等教育之都,为打造香港为国际创科中心提供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北部都会区创科产业快速崛起。
(三)在北部都会区寻找合适地点,建设现代中医药平台。主要项目包括:(1)设立一个现代化中医院,总规模要超越正在筹建的香港中医医院。(2)筹建一家高水平的香港中医药大学或香港中医药科学院,深入开展中医药研究,为打造香港现代中医药中心提供支撑。(3)设立中医药产业基地,专门生产类似于救心丸的高端中药产品,或作为中药产品的试验及开发基地,并以香港制造的品牌销往世界各地。
三、深化创科产业的区域合作
第三项行动是在区域层面促进创科产业全方位合作,这是北部都会区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化与大湾区合作,互补短板,一方面以双方各自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去补双方各自基础研究不足领域的短板,另一方面以大湾区高超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能力去补香港的短板,全力协助香港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具体操作层面,如果我们把创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细分为基础研究(P1)、应用研究(P2)、开发研究(P3)、产品开发(P4)、产品生产(P5)和市场销售(P6)等六个环节,那么,未来P1-P3应主要留在香港,P4以大湾区合作为主,P5主要放在珠三角,P6则由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共担(香港以对外营销为主,大湾区其他城市以对内营销为主),形成合理分工及协同效应。香港应通过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来促进这一大湾区科创合作模式的形成和扩张。若能获得成功,大湾区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赶上或超越美国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