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天大研究院

天大研究院

  • 首页
  • 热点解读
  • 天大报告
    • 专题报告
    • 港澳观察
    • 台湾观察
    • 研究报告
  • 出版物
  • 活动回顾
  •  关于我们
    • 研究院简介
    • 我们的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Home
  • 2025
  • 7 月
  • 2
  • 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失业风险
  • 专题报告
  • 天大报告

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失业风险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严敏俊 谢巽

自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如ChatGPT、GPT-4、Deepseek爆发式发展以来,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迅速渗透,既带来了效率提升与产业创新,也引发了关于“技术性失业”的广泛担忧。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入渗透各领域,人类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一方面,某些岗位和技能正面临被 AI 部分替代的风险;另一方面,全新的职业和技能需求应运而生,催生出“人机协作”的新型工作模式。总体来看,未来 1至3年劳动力市场将呈现“旧岗位转型或消失、新岗位不断涌现、全员技能升级”的动态变迁格局。需要强调的是,“自动化取代的将是任务,而非整个人类职业”。多数职业并非完全由重复任务构成,而是包含复杂的人际互动、创意和策略等方面。

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可能自动化60%-70%的工作内容,世界经济论坛则指出,未来五年全球约25%的岗位将经历重大调整。这种变革对低技能劳动者、传统行业从业者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尤为显著。如何在享受AI技术红利的同时,化解失业风险、保障社会公平,已成为全球政策制定者与企业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生成式AI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冲击 

AI 可能替代部分岗位、压低某些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对就业率产生下行压力。如果自动化发生过快且缺乏配套措施,一些失业者难以及时找到新工作,可能引发失业率上升的阶段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本身增速放缓或遭遇周期性衰退时,技术冲击与经济下行叠加,会放大就业市场震荡。由此引出收入分配的挑战:被取代岗位多属于中低技能工人,而能驾驭 AI 工具的高技能人才和资本所有者将获得更高收入回报。这种趋势如果不加干预,可能扩大贫富差距和“数字鸿沟”。历史经验表明,技术进步往往会提高整体收入水平但在初期加剧收入不平等,因为收益更多流向掌握新技术的人群和企业。如果 AI 带来的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型科技公司和资本方手中,而大量劳动者收入下降或停滞,那么总需求(消费)可能不足,从宏观上削弱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很多经济学家倡议政府考虑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在技术红利分配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再平衡,确保增长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一)岗位替代:低技能与重复性工作的消亡 

生成式AI的核心能力在于处理规则明确、流程标准化的任务。例如,客服对话生成、基础代码编写、报告撰写等岗位正被AI工具逐步替代。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约30%的行政支持类岗位面临高风险自动化,而制造业中数据录入、质量检测等环节的劳动力需求也在下降。这种替代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因为其劳动力市场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技能鸿沟:高技能岗位需求激增与劳动者转型困境

AI时代催生了“人机协作”的新职业模式,数据分析师、AI训练师、算法伦理专家等岗位需求快速增长。然而,低技能劳动者往往缺乏转型所需的教育资源与数字素养。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27年,全球44%的劳动者需要接受至少6个月的新技能培训,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普遍滞后,加剧了结构性失业风险。 

(三)收入分配失衡:技术红利的非均衡分配

AI技术的高回报集中于资本所有者与高技能人才,而中低技能劳动者可能面临工资停滞甚至下降。例如,美国硅谷AI工程师年薪可达百万美元,而传统行业普通职员的收入增长却长期低迷。这种分化可能扩大贫富差距,削弱消费能力,最终制约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失业问题的深层原因与潜在风险 

(一)技术替代速度超过社会适应能力 

生成式AI的迭代周期以月为单位,而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往往需要数年。例如,ChatGPT仅用两个月便突破1亿用户,但职业教育课程更新速度难以匹配技术发展,导致技能供需错配。 

(二)经济韧性不足放大短期冲击

在经济衰退期,企业倾向于加速采用AI以削减成本,可能引发失业率陡增。2023年Meta、亚马逊等科技公司裁员数万人,同时加大AI投资,即为例证。若缺乏社会保障缓冲,大规模失业可能演变为社会危机。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不平等 

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抢占AI产业链上游(如模型研发、芯片制造),而发展中国家多集中于下游应用(如数据标注、内容审核),导致后者在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等收入国家贡献了全球过半AI流量,但其劳动者难以分享高附加值收益。 

三、系统性解决方案:构建包容性AI经济生态 

(一)教育改革:重塑终身学习体系

1. 职业培训全民化: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AI技能学院”,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或补贴式培训。例如,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每年拨款5亿新元,资助公民学习数据分析、AI基础等课程。 

2. 教育内容动态化:将AI工具融入基础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而非单纯传授知识。芬兰中小学已试点编程与AI伦理课程,帮助学生适应技术变革。 

(二)政策调控:平衡效率与公平 

1. 税收再分配机制:对AI企业征收“自动化税”,用于失业救济与技能培训。比尔·盖茨曾提议,机器人替代人类岗位后,企业需缴纳与员工薪资相当的税款。 

2. 就业保障计划:推广“全民基本收入”试点,缓解转型期阵痛。加拿大安大略省与芬兰的实验表明,基本收入可增强劳动者转岗的财务安全感。 

(三)企业责任:构建人机协作新模式 

1. 岗位再设计:将AI定位为“助手”而非“替代者”。例如,律师事务所可利用AI起草合同初稿,律师专注于策略与客户沟通,实现效率与就业的双赢。 

2. 内部转岗计划:微软、IBM等企业设立“AI转型基金”,资助员工学习新技能并转岗至AI相关职位,减少被动裁员。 

(四)国际合作:弥合全球数字鸿沟

1. 技术共享与标准统一:通过国际组织(如联合国、OECD)建立AI技术转移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开源模型与算力资源。 

2. 产业链协同升级:鼓励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AI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算力网络),创造本地化高技能岗位,避免其沦为“数据血汗工厂”。 

四、未来展望:走向技术与人本的共生 

生成式AI引发的失业挑战,本质上是技术革命与人类适应能力之间的赛跑。历史经验表明,蒸汽机与计算机虽曾摧毁旧岗位,但也创造了更繁荣的经济形态。AI时代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普惠性增长。 

短期来看,政策制定者需聚焦于缓冲失业冲击,例如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长期而言,则需构建“AI友好型”社会架构,使教育、税收、产业政策与技术进步同步演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技术赋能而非替代人类”的愿景,让AI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与经济韧性的核心力量。 

生成式AI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失业问题并非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制度滞后于创新的产物。通过教育升级、政策调控与企业责任的三重驱动,人类完全有能力将AI的颠覆性力量转化为包容性增长的引擎。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与人本价值的平衡将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新标尺。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澳门中医药产业:优势、挑战与破局之策
Next: 香港历史建筑“申遗”之路的探索与分析

相关文章

美國 警惕美对华贸易战“两步走”路线
  • 专题报告
  • 天大报告

警惕美对华贸易战“两步走”路线

_sec_inside-MainVis-mobile 香港历史建筑“申遗”之路的探索与分析
  • 天大报告
  • 港澳观察

香港历史建筑“申遗”之路的探索与分析

1748590894129 澳门中医药产业:优势、挑战与破局之策
  • 天大报告
  • 港澳观察

澳门中医药产业:优势、挑战与破局之策

1745288861296 建设让广大市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北都区
  • 天大报告
  • 港澳观察

建设让广大市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北都区

1745288319918 积极运用“胖东来”搞活经济的建议
  • 专题报告
  • 天大报告

积极运用“胖东来”搞活经济的建议

美國 特朗普2.0的世界意义:走中国道路
  • 专题报告

特朗普2.0的世界意义:走中国道路

版权所有 天大研究院 Copyright © 2025 Tianda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