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产品增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促进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选择。
中国政府也已经作出战略决策,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构筑“文化强国”的重要决定。目前,全国多个大中型城市都纷纷制定针对本城市的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规划。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更将文化产业其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产业予以扶持。
文化产业对于正在积极谋求产业多元化的香港来说,也有特别的意义。在历史上,香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一直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表演艺术和商业设计的中心,对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初期的流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区内其它城市都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而香港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较小,加上房屋租金和各种成本较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同时,香港政府对文化产业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限,这就造成了缺乏鼓励年轻人和有志者学习及投身文化产业的环境,香港成绩好的学生大多选择金融、法律、医学等实用、赚钱快的科目,而很少考虑投身文化事业。
香港政府也希望香港在文化产业上能有所作为,并将其列入香港计划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但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政府支持的力度上,香港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于中国内地的主要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为例,2010年,文化产业在这三个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2.3%、9.8%和7.8%,而香港只有4.1%。以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来比较,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为1692.2亿人民币、1673.8亿人民币和719.4亿人民币,而香港同期只有665.1亿港币,也是四个城市中最低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港如何振兴自己的文化产业,需要有新的思维,特别是要针对香港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三大瓶颈,即土地和房租成本高、缺少资金的支援和政策扶持、本地市场狭小,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
提供更多专门用地
现在香港的文化艺术创作主要是利用香港旧工业大厦来进行的。这些旧工业大厦的租金比一般的商用大楼要低廉不少。但是港府在过去几年中,推出了活化旧工业大厦的措施,鼓励发展商把旧工业大厦改建为商业设施,发展酒店、商场等项目。这个政策产生的一个副作用是旧工业大厦的租金不断上升,迫使很多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企业不得不四处搬迁。
因此,香港政府必须另辟蹊径,为文化产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专门用地。港府除了应加快西九龙文化专区的建设,还必须考虑开拓更多地区,如边界禁区等地的土地,让更多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学校等集聚,形成规模。
港府还可以在市区内,主动开拓特定的文化产业区域。世界上不少城市都有一个集文化、艺术、娱乐、饮食等一身的区域,吸引市民、旅客等前往消遣,例如伦敦的Convent Garden、北京的798、台北的西门町等。港府可以考虑将已经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上环荷李活道等地区,打造成“创意潮人区”。荷李活道于1999年被评选为世界十大购物街道之一,是特色古玩、工艺品店、画廊等集中地,不乏历史性建筑物如中区警署建筑群,具有集结发展文化及创意区域的潜力。港府可连同艺术团体、区议会、商界等共同协商开发。
港府还可以支持各个地铁站与区议会合作,邀请艺术家创作或举办比赛,以地区的特色、历史等为主题,例如筲箕湾避风塘、铜锣湾购物中心、中环金融地带、观塘工业区等,美化车站。这些美化工程可包括绘画、雕塑、短片、音乐等。这不止令各个地铁站成为景点,还可以加强投入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成功感。
降低资助计划门槛
港府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也设立了一系列的资助计划,但是这些计划的审核标准都以商业角度考虑,例如电影发展基金的申请资格规定,有关影片计划须“获确定为商业可行,并得到令政府满意的第三者融资”等。商业考虑未必符合该产业的发展特质,很多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认为政府资助的模式和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行业的发展特点。
针对现有的资助基金受到的批评,港府可进一步改进,例如在专门协助中低成本电影的电影发展基金的审批上,可以减少对电影监制或导演的经验要求,并增加每部电影的最高资助额占预算制作费的百分比,让新人有更多机会等。只要港府在审核上做好把关工作,便可大胆批出资助。
另外,由于文化及创意产业大多是个人或中小企创作,它们资金不多,起步困难。港府应该考虑以各种形式增加对它们的资助,例如低息贷款、税务优惠等,并降低申请资助的门槛。
另外,港府可向区议会提供专项基金,资助文化及创意活动。而十八区区议会亦可举办全港性比赛例如唱歌、跳舞、话剧、动画、写作等,各派代表参加。这些活动不止可以激发创造力,还可以加强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积极扩大文化市场
要扩大香港的文化市场,必须从培育香港本地市场和扩展内地市场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培育和壮大本地的文化消费群体。2008年,有160多年历史的纽约爱乐乐团访问上海。他们到达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去演奏厅,而是去了一所当地中学指导学生的演奏。此举动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消费群体的壮大,才可以令艺术表演者得到更大的支持。新加坡、韩国、英国等都在学校推行文化教育,以推动文化及创意产业,香港可以仿效。
港府应尽快调整学校课程设计,加入更多文化知识和文化欣赏的元素。具体而言,可以把文化艺术科目定为幼儿园、小学以至中学的必修课程,包括西方文化与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戏曲等。同时,引导学校作出相应课程改革,包括开办专门课堂以为艺术科教师作更多培训、设立专门文化及创意知识网站予学生、举办更多联校的比赛、邀请艺术工作者开设讲座和分享会、资助清贫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免去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费用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兴趣,壮大本地的消费群体。
同时,港府亦可与内地政府洽谈,在内地城市共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地很多城市的政府,都规划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并积极招商引资。港府可探索组织公司,与内地政府合作,建立共同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可行性。
这方面,新加坡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包括新加坡与天津合作的中新生态城、与广州合作的中新知识城,里面都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新加坡政府委派代表公司,以商业准则营运,与内地公司合作开发。新加坡可从此获得更多投资机会,开拓内地市场,而内地地方则可获得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以及新加坡的管理模式和国家授予的优惠政策,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香港作为国家的特别行政区,应更容易与内地地方政府展开合作。不少内地政府都希望吸收香港先进的服务业,并以此获得更多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港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探索,为香港文化产业开创更多发展机会和空间。
总体而言,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遇到一些瓶颈,但仍然具备了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是汇集了大量人才,一些行业过去积累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包括电影、电视、广告、设计等;二是法制健全,对知识产权有较完善的保障制度,确保专利、版权、商标、产品设计等权利;三是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地区,居民大多懂两文三语;四是社会多元化,资讯自由流通,创作空间相对自由等;五是香港与内地文化相近,随着内地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香港文化人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机会。只要政府和业界能够紧密配合,对现有的制约文化行业发展的因素做出改善,香港的文化产业仍然大有可为。
《港澳观察》2011年10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