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西医工会会长杨超发提出跨境医疗协同(Medical Tele-Collaboration)的政策主张。在国家发展“互联网+”产业经济的大格局中,医疗协同方案正好能促进中港两地(尤其是大湾区)业界的共同参与,并加入创新的云端协同科技,以提升对民众的医疗服务。 云端协同作业系统 特区政府正在积极研究港人到粤港澳大湾区退休的可行性,并推动有关配套措施。鉴于现时市面上的远端诊疗方案流于粗疏,医生掌握的医疗仪器数据不充足,而数码设备如手机及平板(计算机)的资讯安全亦有潜在风险,对病人的私隐保护不周,香港西医工会正与一间香港的科研企业合作,推出云端协同作业系统(Collaborative Cloud Operating System, CCOS),应用于医生之间的远端交流。 在可预见的未来,常住于大湾区的港人,只需到参与计划的大陆医院(诊所)就诊,就可经由主诊医生与香港医生互动。彼端会将医疗仪器的读数档案(包括CT MRI及X-Ray等)在云端先行解码,再由此端的医生通过计算机(电脑)联动查看,这样两地医生就可以实时讨论病情病况,以拟定最好的医治方案。 即使将香港先进的医生、医疗经验引入大湾区,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香港医生惯用的处方药物,都采自外国药厂,并非内地医生可用及惯用的药品。兹以退休后居住于大湾区及在内地工作的港人(或外国人)为例,一旦罹患疾病,因需要处方惯用的外来药品,最终都要长途跋涉回港看医生开药。如果应用云端协同系统(CCOS)以施行联合门诊(远程会诊),这样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病历资讯安全方面,由于CCOS是以云端协同作业为基础,所以,协同方(彼端)之计算机在诊疗结束后是不会保留记录的,而所有的完整记录则会保存在邀请方(此端)香港医生的云端服务器内,只有在病人同意授权之下,及经参与医生的计算机(影像及数据)传送,两端的医生才可登入查看。 大湾区医疗融合 2018年初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的融合及发展规划,已经逐步实施。香港医疗业界指出,大湾区已启动的医疗协同产业,有望一马当先,成为三地产业合作的引领标杆。 医疗协同指产业性的互联及融合,是由跨地域的两地医疗机构(如医院、诊所),在互联网“协同”平台上建立的医疗健康技术合作、门诊合作、培训合作,以及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品合作的互动串联机制。 这个机制,将形成中港医疗卫生健康行业之全面进出口的合作。近几年来,中港两地已有专家提出区域医疗融合的想法,也有不少医疗机构试图推行,但效果很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互联网在传统技术上的“云”与“云”之间,难以互通及协同,几乎每个“云”,都有自己的数据标准,难以对接及转换,从而形成各自的医疗平台,是属于规模较小的各自协同局面。 相对而言,中港两地跨境(区域)的医疗协同,在技术上,需要既能包容各医疗机构之保护数据的要求,又能使不同的数据标准都能自动在协同平台(或称之环境)上被导入,及被应用,只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云端协同技术,才能被两地的医疗机构普遍应用,从而形成较大规模的医疗协同产业格局。 搭建跨境医疗平台 一旦完善医疗协同机制,必能推动香港成为具“1基地+2中心”优势的医疗平台。 一,医疗人才培训基地。长久以来,香港医疗资源并未向大湾区业界开启足够的互动窗口,也没有因应需求成为医疗人才的交流及培训基地。在医疗人才的交流及培训方面,香港凭借地缘位置及“一国两制”,本来比台湾、新加坡有更多的优势,但结果台湾、新加坡发展内地市场反而做得比香港好。 内地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内地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365.3亿人民币,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约60%。即使内地医疗机构已有近百万家,但“看病难、医疗人才不足”始终是事实。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中国每6,666人才有1名全科医生,而国际标准是每1,500至2,000人就要有1名全科医生。因此,除实时实地的人才培训之外,借由互联网培训更多的医疗人才,也是时势所趋。 近年来,在医疗人才之实时实地培训和互联网培训方面,内地的费用支出已逐年增加至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人才培训方面急需突破,每年政府划拨给医务管理教育的款项、医药企业用于医生教育的市场费用、及医生用于培训的个人花费,竟然高达260亿人民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香港在线医疗资源的优势显现,若能将医疗协同妥善应用于人才培训,香港势必成为大湾区最重要的医疗人才培训基地。 二,跨境医疗旅游中心。不久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曾表示要发展医疗旅游产业。专家指出,近年来内地跨境(赴海外)医疗旅游需求激增。根据内地旅游网站携程网发布的《2016在线医疗旅游报告》,参加海外医疗旅游的人数较2015年增长5倍,超过50万人次,人均消费超过6.14万港元(5万人民币),而另有资料显示,香港位列全球八大热门医疗旅游胜地之一,只是排名尚落后于日本、韩国、及台湾。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跨境医疗旅游的产值超过300亿港元,其中跨境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约30亿港元。 专家指出,发展大湾区医疗旅游产业,最重要的,还是包括远程会诊、体检、健康服务等在内的医疗协同,香港医生水平极高,香港医院有许多内地尚未引进的医疗设备、药品、疫苗等,此外,香港的医疗督管较严格,私院床位空置率高,过去港府及业界不懂宣传,导致资源浪费。 众所皆知,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糖尿病、肝病等在内的各种慢性疾病,已成为内地城乡居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城市与农村因慢性疾病引致死亡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及79.5%,鉴于慢性疾病的危害,藉由云端协同以推动跨境医疗旅游,为内地病人提供另一优质的诊疗环境,对香港而言,实具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跨境医疗服务中心。一般而言,所谓的医疗服务,是指医院(诊所)或医疗技术人员向病人提供的健康服务,包括诊疗、体检、健康管理等,而内地之跨境医疗服务机构,可划分为三类:(1)传统跨境医疗服务机构,例如盛诺一家、迈德瑞等;(2)海外医疗服务机构之内地办事处,例如沃迪康、梅奥诊所等;(3)互联网跨境医疗服务平台,例如春雨国际、微医等。 上述三类,传统跨境医疗服务机构起步较早,数量也较多,但互联网跨境医疗服务平台有普及化的发展趋势。迹象显示,目前传统跨境医疗服务机构在不断优化线下服务的同时,也在搭建更好的线上服务平台。 事实证明,内地民营医院及医疗旅游业的发展,也同时推动跨境医疗服务的兴起,据2017年国家旅游局出境数据显示,包括香港、泰国、韩国、日本、美国等海外医疗供应(服务)来源地中,以香港的医疗供应人次位居第一,2015年已达4,584万人。其次是泰国的793万人次,韩国则以611万人次排名第三。多年来,香港领先的医疗服务实力,足以成为内地最重要的跨境医疗服务中心。 助力香港创新科技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云端协同架构,香港更可以衍生发展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创新科技产业,例如,AI可以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及大数据的应用,为中港两地之病人提供医疗系统的准入资格,为病人提供世界级的医疗(健康)服务,而利用AI的翻译功能及“聊天机器人”的设定,可以在这类特殊的医患沟通场景中提供便利的服务。 已有专家指出,未来10年内,中国的跨境医疗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年产值有可能超过数千亿港元,出现包括医疗人才培训、跨境“医疗旅游”、及跨境“医疗服务”等产业链,而香港毗邻中国内地,拥有最大的产业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藉由云端协同的互动及串联,其产值势必逐年倍增,香港实应发挥“1基地+2中心”的平台优势,将医疗协同产业经济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