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与香港地理位置相邻,生活方式相近,同属中央政府管辖和授权、实施“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面对香港的骚乱甚至部分港人的挑唆,澳门社会上下一致反对和拒绝参与骚乱,发出了“一起守护澳门”的理性声音,维护了澳门的安定与繁荣。澳门社会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为什么一衣带水的两个城市却对这场持续了3个月的骚乱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态度,这值得我们深刻剖析,以完善“一国两制”的科学发展。 第一,澳门的回归基础与香港截然不同。回归前,澳门经济凋敝,连续出现负增长,市场萧条,失业恶化,尤其是社会治安混乱,恶性案件屡见不鲜,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澳门社会都期盼着“回归”可以带来根本性改变。事实上,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回归后仅一年,澳门即扭转了经济负增长的局面,澳门治安也得到根本好转。澳门从此进入到经济发展、社会详和、人心归顺的“一国两制”践行期。 2017年强台风“天鸽”侵袭澳门,解放军驻澳部队在澳门特区政府请求和中央政府依法批准下,紧急出动千人,连续三天三夜投入协助澳门的一线救灾工作。解放军不辞劳苦,与澳门市民在澳门街头并肩作战,守护澳门家园的情景深深烙印在每个澳门人的心中。澳门人民体会到祖国的“患难见真情,军民鱼水情”,也体会到祖国给予澳门的安全感,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第二,澳门社会铭记“背靠祖国”才有经济发展奇迹。回归后,为支持澳门发展,中央政府全力在开放“自由行”、CEPA等各方面给予澳门发展所需的各项政策支持。在中央政策红利下,澳门博彩和旅游业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国际化都市。2006年,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首次超越香港,达2.98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近年来,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支持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定位发展,澳门的会展、金融、中医药和文创产业也渐有起色,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2018年,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8.26万美元,排位世界第三。面对经济的飞速增长,澳门始终记得,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一国两制”的科学实践,澳门不可能创造如此辉煌的奇迹。 第三,澳门与香港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爱国爱澳”是澳门的核心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澳门已经培养和孕育出很好的爱国爱澳氛围,在澳门几代人的努力下,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爱澳”这一核心价值牢牢地植根于澳门,为“一国两制”方针全面贯彻打下良好基础。首先,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全面落实《澳门基本法》,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澳门基本法》第23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澳门特区积极履行基本法赋予的宪制责任和神圣义务,弥补立法空白,全面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2009年2月25日,澳门特区立法会经细则性讨论和表决,高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法》。广大澳门市民在立法过程中所凝聚和展现出来的爱国爱澳情怀,成为澳门特区持续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其次,澳门的爱国传统通过爱国社团不断传承,紧密连结了社会基层。无论是在澳葡政府时代,还是在回归后的特区政府施政下,澳门的社团反对殖民统治,拥护“一国两制”,代表基层反映社会民生问题,保障居民社会权益,帮助弱势群体,为政府和基层民众沟通发挥了桥梁作用,使澳门社会得以和谐稳定。同时,特区政府也积极通过与社团合作,在澳门社会开展《基本法》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开展澳门和祖国内地的人文交流,深化社会基层对祖国的情感,将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传承下去。 第四,爱国教育和国情国史教育使青少年国家认同远优于香港。澳门一直以来重视青少年的爱国教育。首先,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澳门特区开展国情国史教育及爱国爱澳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2006年,澳门特区政府修订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将“爱国爱澳”、培养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确定为教育总目标,从立法角度将民间的自觉行动转化为法律订定要求。2011年公布的《非高等教育十年规划(2011-2020)》也将“爱国爱澳”纳入教育方针和落实方案。其次,澳门特区中小学一直以来都较为重视国情国史教育的延续与发展。有教育学者认为“现在澳门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内地在某一程度上还要深厚和丰富”。虽然澳门在历史教育没有统一教材,允许学校根据需要选择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不同教材。2016年以来,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始编写专供澳门地区使用的教科书,在品德与公民的教材编写中,内地与澳门的老师专家都有参与,双方的观点也达成平衡。因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澳门学校选择使用。同时,在课堂外,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推动了全澳学界升旗仪式、促进学校爱国爱澳教育资助等爱国爱澳教育的工作项目,帮助青少年了解国家发展,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第五,澳门青年的生存状态及对未来的预期与香港青年不同。2006年,澳门特区政府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内,实施15年免费正规教育。澳门青年中学毕业升读大学的比例近年来始终高于九成以上。澳门社会失业率从2009年的3.5%下降至2018年的1.8%,就业不足率从1.8%下降至0.5。在充分就业环境下,澳门青年就业的选择空间和成长空间都相当可观。同时,青年就业收入也不断增加。2009年大学毕业的澳门青年薪酬约为8,000澳门币,而2018年这一数字则约为15,000澳门币。虽然面对不断高涨的楼价,澳门青年也有巨大的压力和无力感,但大部分青年仍相信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生活和向上流动。研究调查显示,澳门青年普遍有强烈的社会安全感、幸福感、信任感和满意度,持续三年有超六成的澳门青年表示感受到较为强烈及以上的安全感。同时,在特区政府的引导和内地的交流中,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也意识到祖国在科技等各方面的强大发展,个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澳门和祖国的发展与联系。 在香港,特区政府未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非常市场化。基础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较为不均,教育素质也难以看齐。香港青少年在接受基础教育时便因为这种不均,开始了社会阶层的分隔。虽然近年来,香港政府将本地青年接受专上(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从早前的两成提升到七成左右,但是社会阶层固化并不再因教育而改善。近年香港经济过度依赖地产和金融,产业结构单一和空心化,新创造的高技术就业机会更加有限,使更多新毕业的香港青年只能流向低技术职位。虽然香港也实现了充分就业,但专上学历在职贫穷却增加。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港贫穷率为20.1%,平均每五人一个穷人,九年来最高。当中2.7万人是具有专上教育程度的在职贫穷,半数是30岁以下的青年;儿童贫穷率也高达17.5%。社会阶层固化,低阶层青年即使努力工作也无力改变贫困,使他们丧失了希望。 第六,特区政府落实“改善民生”为主的施政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澳门的社会矛盾。澳门在第一、二届特区政府的带领下,实现了澳门经济飞跃发展的神话,财政盈余也不断丰富。2008年,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和本地居民消费疲弱,时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提出“现金分享计划”,通过政府直接派钱,达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协助澳门居民对抗通胀等目的,到2019年“现金分享计划”已连续进行12年。第三、四届澳门特区政府更逐渐把“改善民生”作为施政的主调之一,并进行落实。虽然澳门民众对楼价、医疗、交通等深层次问题也有诸多怨言,但澳门特区政府持续优化双层式社会保障、社会援助和社会福利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充实惠民措施。社会财富的二次福利分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澳门社会发展的矛盾。目前,澳门社会保障覆盖全澳市民;经济援助、弱势家庭特别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经济困难学生等津贴逐年提升,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15年免费教育、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津贴也减轻学子和家庭的负担。以2019年为例,澳门特区政府对全澳门约67万居民的经济补贴和成果分享支出约为187.47亿澳门元。 反观香港,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窄覆盖,强调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如最穷困、年老和伤残人士等提供帮助。到目前为止,香港还没有建立起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作为香港社会保障主体的综合保障援助金的领取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偏低,能够享受公屋福利的居民也局限于收入较低的居民。虽然香港经济因地产和金融行业而支撑,但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大部分青年并未能分享到香港发展的红利,反而因为地产和金融的拉升作用,生存状态日益下降。香港特区政府也未能在社会发展不均、贫富差距加大之下改进社会财富合理二次分配的福利制度,改善香港的民生状况。 综上所述,虽然澳门与香港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但回归20年来,澳门特区在传承“爱国爱澳”核心价值、重视历史教育和国家认同、落实“改善民生”、推动青年向上流动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实现了澳门社会的安居乐业、稳定繁荣,成功的践行了“一国两制”的科学设计。虽然澳门在社会发展中也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社会大众普遍看好祖国和澳门的未来发展。相信抓紧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给予澳门的政策,可以成就澳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谱写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而香港的这场骚乱,暴露的是香港社会长时间未被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包括政府运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以及相关税收;政府高层官员缺乏政治担当,习惯于不作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社会阶层固化,低阶层青年没有发展希望和空间;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福利制度不足等。而这些问题,正可以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寻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香港社会可以尽快平息骚乱,以理性开放的态度,正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机遇,善用“一国两制”赋予的优势,分享祖国发展的百年机遇与成果,再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