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董禹
2021-04-26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只有全面认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土地、人口、资本和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改革,才能为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带来振兴和发展的机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尽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新阶段,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业劳动生产率仍处在较低水平,距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一些棘手和未曾出现过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只有全面认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土地、人口、资本和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改革,才能为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带来振兴和发展的机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农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问题。当前土地问题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失去保障基础。与城镇人口相比,土地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通过耕种等方式获取收入,支撑日常生活,但随着三权分置的提出和土地流转的全面推广,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被削弱了。尽管目前普遍存在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大规模人口转移的现象,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会选择回到农村养老,如此时土地已被流转出去,农民的传统收入来源将可能被切断,失去最基本的保障。
第二,耕地并未发挥最大效用。近年来,粮食作物的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种植成本却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选择种植经济性作物来获得较高利润。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政府和农民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增加收入,导致土地性质发生了改变,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趋势明显。
第三,农民无法共享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尽管土地流转的实践案例已屡见不鲜,但由于缺乏经验积累及可借鉴的范本,操作流程及相关法律、制度方面不够完善和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农民的权益。而且,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及谈判能力,在土地流转的协商过程中,无法掌握定价权和主动权,因此无论是将土地经营权全部转出获得一次性收入,还是将土地出租获得租金收入,农民都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甚至可能酿成地财两空的悲剧。
劳动力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65%。事实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人口已从1995年的最高峰8.6亿下降到2019年的5.5亿,减少了将近3.3亿。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当前的农村人口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几乎全部选择到外打工,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为“老弱幼”群体,导致农村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土地撂荒、民生凋敝、发展乏力等负面影响已十分明显。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未来将会有更多农村青壮年涌进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和人才的缺口更趋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劳动力大量外流也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部分城市,中国已出现类似于日本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倒置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农民对其身份缺乏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将走出农村当成奋斗目标甚至是梦想,这也成为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心理因素。
产业融合问题。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尚未围绕农业形成系统性的上下游产业链。尽管农产品加工产业有了长足进步,但随之暴露出的资源利用水平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造成农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形成恶性竞争,滞销严重。另外,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在农村相关领域尚未完全应用,以技术为驱动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还在摸索当中,众多科研领域的成果无法进行全面推广。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也缺乏创新,仍局限在休闲和乡村旅游等行业,农村在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搭建和相关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虽然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但碍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对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的接纳度有限,甚至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差,这导致农村地区金融信贷活跃水平远低于城市。在金融机构端,传统的产权抵押贷款往往与信用等级挂钩,而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缺乏信贷意识,加上金融机构在审批流程上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农民很难得到有效且普惠的信贷服务。
总体来说,中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即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并不十分完备,产业融合政策和科技支撑体系并不健全,导致产业发展活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
农村问题的解决原则与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在本质上是“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但土地、人口和产业等问题的叠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从城市和农村发展关系来分析,城市与农村应协同平衡发展,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彻底改变厚此薄彼的发展理念。需要厘清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存在矛盾以及先后顺序问题,而是融合交互、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和制约,核心目标和客观效果是开创一种新型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彻底扭转城乡二元发展局面。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化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应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个总抓手,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在充分保护和尊重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以土地为引擎,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人口结构和素质能力等复杂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度。未来,农村人口问题要同时满足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向需求。各相关部门应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强化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实现功能互补,全面系统地解决优化农村人口发展问题,使农村人口状态达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要求。
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是通过产业间的融合渗透,探索和开发农业功能与潜在价值的同时,延伸自身产业链,寻求与相关产业的交叉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户以及其它经营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资源整合的作用,确保各方在互利的同时,彼此制约和监督,提升效率。同时,要以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出发点,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培养专业领域人才,推动农村产业的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农村主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土地问题
1、合理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
在巩固和完善基于土地要素充分流动的“三权分置”制度前提下,针对当前所出现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非法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产权不明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调整,并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及配置,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根据新发展阶段对土地政策进行相应改革,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进而推动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和农业现代化,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
2、完善土地流转相关保障
在中国,土地承载着经济资源性和社会保障性等特殊性质,因此,在土地流转的实践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而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通过搭建针对土地流转的专属平台,打破信息不对称,既能保证农民在不完全失去土地的条件下,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相应报酬;同时又能保障土地经营权的获得者能够耕种流转土地,并充分享有收益权。
此外,目前中国尚不具备完善的土地流转法律规定,造成在遇到纠纷或者违规操作的情况时,无法可依。因此,应尽快出台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对土地流转的主体、流转的方式、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3、根据未来发展战略优化土地利用
在考虑土地政策优化时,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在充分了解当地土地资源、整体和局部的发展战略基础上,确保土地的规划科学并合理,全面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既能满足当地发展的要求,又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时,还应把农村的生态宜居作为重要考量,通过加强农村土地资源整合力度,根据生态环境优化的目标,对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规划进行调整,为农民创造和谐的居住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人口问题
1、留得住。吸引农村年青劳动力留村的根本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创造教育和就业机会、提高医疗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在当地即可安居乐业,自然不会考虑背井离乡。然而,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这个目标在短期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创造优厚和便利条件让已在城市获得了管理经验、积累了资金和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农村外出人口“回流”,在农村大施拳脚,并通过社会网络效应,带动其他青壮年人口留村工作。
2、引得来。通过改善农村工作待遇、疏通职业发展上升通道、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等举措,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来农村工作,实现自身价值,进而优化城乡人口资源配置,逐步破解和扭转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困局,优化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3、用得上。尽管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当前农民收入的基础性来源依旧是农业生产,而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因此,要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与健康水平,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使人力资本在提高农业生产率与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收入。
4、落得下。针对那些已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应以“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定居城市”为目标,对其进行有关方面技能培训,提供有效的保障,促使农民的人力资本在城市就业时能够发挥更大程度的效益,并推动农民整体收入的增长。同时,要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能够享有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给予农民更加公平公正的待遇与机会。
(三)产业问题
1、打造富民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前不久,习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而农村富民产业的探索和打造要坚决贯彻以农业为根本和基础,绝对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并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和实际情况,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产业,做优做强。另外,由于农民群体风险承担能力低,在产业的选择上容错空间较小,因此,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稳妥推进,确保优势产业能够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中国已成长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拉动者,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做出了相应贡献。未来,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培育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为振兴乡村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2、利用创新和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充分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创新,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5G技术和高速铁路网,积极拓展并打通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农户和需求方,向国内外推广优质产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养老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可考虑农业与养老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将养老作为农村产业链延伸的一个关键抓手,围绕养老服务这个领域,利用远程医疗对接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打造医养结合、休闲娱乐一体化的现代农村养老产业链,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和就地就近的工作机会。同时,可考虑通过营销平台和社交媒体加强对服务产品的推广,找准有效的客户目标,增加客户黏度,吸引城市有养老需求的客户。
3、完善农村产融结合的服务体系
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需求,增加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使金融服务覆盖农村全产业链中涉及的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创新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产性服务、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进一步解决农村产业的资金需求。
其次,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监督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情况,并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为农村的产融结合提供政策和硬件设施保障。
最后,要在农村构建起由政府统筹指导,全社会参与的多类别、全覆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在医疗和教育领域,除加大政府的常规投入外,还应充分利用共享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红利,以最便捷和成本最低的方式对接最优质的资源,进而缩小农村和城市间的差距。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形成多渠道、多样化振兴乡村的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