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淳 马志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十四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惠及民生”。为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中药材料科研及相关项目筹委会主持召开了“中药材料科研座谈会”。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军事科学院、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电子科技大学、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促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等课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一、人类健康理念的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2016 年、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国务院〔2018〕43 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推广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扩大覆盖范围。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是我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的全国性中小学生营养干预计划,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民营养计划”的具体行动。世界上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强制要求在主食中添加全营养素,并更新、深化了对“大健康”含义的认识。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概念,“大健康”既适应了人类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适应了当代社会对提高人口素质和竞争能力的要求。人不仅要成为生物人,还要成为经济人、社会人。
“大健康”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意义上健康的广度主要包括体格的健壮和智力的充分发育。在此基础上,“大健康”还要求心理状态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以及个人道德品质高。
(二)传统意义上健康的长度包括从人的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大健康”则将其扩展到包括母亲怀孕期间在内的全生命周期。
(三)传统意义上健康的深度多限于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好。“大健康”要求逐渐调整营养摄入的结构和总量,使人们更智慧、更美丽、更长寿。
二、中医药学思想与“大健康”核心理念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我们在推广“大健康”理念的同时,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中医药学的很多基本原理与“大健康”的理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中医药学秉持的医疗哲学和手段与“大健康”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中医药学把健康哲学作为统御中医理论和学术的“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健康医学的魂。从西医的发展过程看,被奉为其鼻祖的希波克拉底的思想与中医药的健康哲学有很多原理是相通的、一致的。西医从机械医学、预防医学和微生态医学,正逐渐走向“微宏观领域”,也在从其医疗实践中逐渐“悟”道。因此,我们更要将中医药学发扬光大,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二)中医药学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补、排、通”,防患于未然,追求在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就解决患病问题,治病不以人的健康付出为代价。“大健康”的核心理念是把建设体内健康环境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倡导包括非介入、非抗生素、非化学合成药和再生医学生物疗法在内的无代价、不伤身的医疗手段。
(三)中医药学是包括各民族传统医学在内的有机整体,将其自身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全体人民健康、中华民族复兴的产业。“大健康”倡导高阶而广义的健康追求及其实现途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
正确认识中医药学与“大健康”核心理念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在于凝聚世界各国的医学精髓,形成合力、互补的整体,真正发“1+1>2”的作用。
三、促进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相互促进、中医药学与“大健康”事业的融合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目标,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创设了良好机遇。为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的结合,不仅包括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还要把信息技术与中医药事业的结合当作促进中医药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开发了中医精密仪器测量平台,先后从事了中药太赫兹光谱分析与鉴定关键技术的研究、太赫兹肿瘤消融研究和中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全球首创可用于传染病检测的太赫兹传感芯片,应用于中医药成分检测。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了中药和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将逆流色谱精细分离技术率先应用于中草药和天然产物的成分分离,将两种液态溶剂相置于行星式运动的螺旋管内,借助离心力的作用,实现对流分离。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研制出我国第一批天然产物生理活性化合物——国家实物标准样品,通过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的审定。
在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将更加明确,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作为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核心。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学与“大健康”的融合发展。
(一)将中医药学融入“大健康”产业的五大支柱产业,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大健康”目标做出独特贡献:
1、天然产物药。随着病谱的不断转变,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面临的共同难题是治疗慢性病。建议在营养学、食品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开发结构清晰、成分明确、功效显著的天然产物药。
2、营养学派生的产业。在提倡开发各种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同时,将传统中医药学的食疗、药膳产品进行现代化的开发利用,包括使大部分活性物质产生治疗作用,也使越来越多的中药制品更加便利化。
3、生物学、细胞学与分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业。结合中医药学、生物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技术,实现相同功能物质的分离、提取、复配,开发生产安全有保障、成分结构性能稳定、含量精准的新型中药,并得到国际公认。
4、干细胞(再生医学)产业。细胞医学是生物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有着天然渊源。可以开展与中医药学深度融合的细胞治疗,运用中医药学的排毒理论,激活干细胞。
5、康养产业。将前四项产业的研究成果,移植到康养产业中来,不仅加强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接受康养人员的精神需求。
(二)继续深入开展以下领域的研究开发:
1、电子信息+中医药研究开发。面向中药材的科学培养和质量控制,进行地道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鉴定和评估。
2、电子材料+中医药研究开发。研究新型电子材料、微器件及电子信息化技术,增强核磁共振系统,提高中医药学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电子设备+中医药研究开发。试制更加精准的电子设备用于中医药学,包括可穿带电源的电子诊疗设备、可实现无线供电的植入式医疗设备、以及可进行红外物理场治疗的艾灸智能设备等。
(三)依法保护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长期以来,中医药方药名录中已有多项知识成果被外国企业用于商业应用,并获得巨大利益。
其原因在于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很大区别。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都是公开且易于仿制的,而利用这些知识产权又是低价甚至无偿的。今后,在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医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收集筛选的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增加涉密保护装置,建立合理付费、利益分享机制,切实提高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依法保障水平。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当前,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短缺,特别是养老康复护理人才严重短缺,不能与持续不断且大量增长的“大健康”刚性需求相适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桎梏,因而亟待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的力度,健全完善“大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与华康国际组织成立了“陶行知养老康复护理人才振兴专项基金”;研制“中国特色、世界认可的养老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与管理证书制度”;筹建养老康复学院,招收护理专业学生,以定制模式为主,实施“专升本”培养,推进养老康复护理人才、管理人才培训工作与专业认证工作。这些思路和做法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健康”职业教育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