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观察 化解双非难题 促进陆港融合 天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牛悦 2013-11-18 只有让港人真正融入祖国大家庭,让港人真正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才有助于根本化解“陆港矛盾”。 在特区政府的管治困境中,“陆港矛盾”、陆港融合愈来愈受到关注。立法会新一年会期开启后,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答问大会谈及“陆港矛盾”时表示:“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是双边、双向的,有来有往,利大于弊”,“我们不想见到内地人在香港被排斥,也不想见到香港人在内地被排斥”。 幼儿园学额紧张问题正上升为新的“陆港矛盾”。香港幼儿园9月份进入每年一度的招生报名阶段,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为子女排队领取报名表的家长中有不少“双非儿童”家长,以至香港北区幼儿园门前出现通宵排队、“一表难求”的现象,甚至引发双非儿童家长和本地儿童家长的争执,被香港媒体广泛报道,更引申为双非儿童抢占本地儿童资源问题。 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当年一意孤行,特区政府之前错误导向的医疗产业政策,酿就今天“双非儿童”问题的苦果。据香港特区律政司统计,每年新增“双非儿童”人数从2001年的620人跃升到2011年最高峰的35000多人。虽然特区政府2013年开始实施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零配额”措施,以行政手段控制双非儿童增长,但已累计产生了逾20万名“双非儿童”。 双非儿童对香港社会政策的影响正在缓慢浮现。这次幼儿园排队潮即是一个警示。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2012/13学年香港小学生总计31万多人,平均一个年级约5万多人,而自2008年起,每年新增“双非儿童”已超过25000人。如果这些“双非儿童”全部到香港上学,对香港教育系统的冲击不可想象。 从法理上讲,双非儿童拥有居港权,理应享受香港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福利,但是在邻避效应的影响下,任何港人对于自己及亲属应享有的、本已紧绷的社会资源被人侵占肯定会有抵触情绪和行动。任何一个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时,不可避免会优先考虑本地居民的需要,否则难以顺利施政。新一届特区政府上台以来推出的“港人港地”、“限奶令”等政策均是如此。政府的困境在于,他们推出迎合本地港人政策的同时,客观上为“两制”划下鸿沟,让两地更难融合,背离了“一国两制”设计初衷。 问题已然存在,指责任何机构、个人或是政策均于事无补,关键是如何化解问题。解决逾20万名“双非儿童”的读书、就业问题,确实已超出特区政府的能力范围,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和特区政府共同配合。根据长短期的不同政策目标,笔者建议考虑如下做法。 第一,从短期来看,考虑为双非儿童设立退出机制,即允许双非儿童家长自愿为自己的子女放弃居港权,恢复内地户籍身份。事实上,如果双非儿童不是长住香港的话,除了安家在深圳等香港周边地区,每日入境香港上学根本不现实。为这些“双非儿童”设立退出机制,或多或少可以减缓双非问题对香港的冲击。 第二,从中期来看,可仿效横琴模式,在深圳临近香港处租借一幅土地,建立港人学校,采纳特区教育系统,由特区政府派出教师,使用香港教材,招收“双非儿童”入学。港人校区内由香港政府管理,港人从港方出入不需办理出入境手续,“双非儿童”从深圳方出入需要办理出入境手续。这一建议可缓解特区内学额不足的问题。 第三,从长期来看,解决“陆港矛盾”,加速两地融合,需要赋予港人国民待遇,鼓励港人融入祖国大家庭。主权回归已16年,但人心并未完全回归,近年甚至有越行越远之势。究其原因,当中不乏别有用心的政客、组织、媒体等长期炒作、过分渲染,将内地人士和港人的摩擦矛盾无限放大,以便公然排外,但港人自身的岛城心态,只肯困守孤城,不肯以开放包容心态去认识、接触内地,也是陆港难以融合、人心难以回归的主要原因。要解开港人的心结,国家需要从政策层面创造更多的积极条件,例如,赋予港人国民待遇,让长期在内地生活的港人可以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逐渐与内地居民看齐。更长远的制度设计,可以着手研究允许港人履行兵役、参与公职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有让港人真正融入祖国大家庭,让港人真正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才有助于根本化解“陆港矛盾”。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香港普选:中央政府的立场、权力及底线Next: 善用香港官民资源助力国家外交 相关文章 推动澳门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特区在国家战略中的新优势 天大报告 港澳观察 推动澳门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特区在国家战略中的新优势 数字经济助力澳门疫后经济复苏 天大报告 港澳观察 数字经济助力澳门疫后经济复苏 激活香港夜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天大报告 港澳观察 激活香港夜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澳门都市更新的教训与经验 港澳观察 澳门都市更新的教训与经验 完善地区治理方案——分析民意及三项建议 港澳观察 完善地区治理方案——分析民意及三项建议 区议会制度改革 彰显改革地区治理决心 港澳观察 区议会制度改革 彰显改革地区治理决心